在那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宛如一个巨大的棋局,诸侯割据,群雄逐鹿 。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各自雄踞一方,为了土地、人口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外交场上,纵横捭阖,尔虞我诈。每一场战争的胜负,每一次联盟的缔结与破裂,都在改写着历史的走向。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对天下虎视眈眈。而齐国,同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在诸侯国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齐桓公时期,更是打出 “尊王攘夷” 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风光无限。
然而,在秦国发动的统一六国之战中,齐国却被放在了最后攻打。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是秦国对齐国实力的忌惮,还是另有隐情?是地缘政治的影响,还是外交策略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秦灭六国之战把齐国放在最后的真相。
地缘政治:天然的 “战略缓冲”远隔千里的距离秦国位于西陲,核心区域在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 ,而齐国则雄踞东方,占据着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小部分等地。两国之间,山川纵横,关隘林立,距离相当遥远。据估算,从秦国都城咸阳到齐国都城临淄,直线距离超过 1000 公里。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这样的距离无疑是一道巨大的障碍。
在那个时代,军队行军主要依靠步行和车马,速度缓慢。士兵们要携带武器、粮草等物资,长途跋涉,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容易疲惫。同时,后勤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粮草需要从后方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前线,路途遥远,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耗,还可能遭遇各种意外情况,如道路被破坏、被敌军袭击等。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前线的军队就会陷入困境。
此外,远距离作战还面临着情报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准确的情报对于指挥官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但由于距离远,情报传递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情报送到指挥官手中时,战场形势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传递过程中,情报还可能被敌军截获或篡改,导致指挥官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秦国如果贸然对齐国发动进攻,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很可能会陷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三晋的 “屏障” 作用韩、赵、魏三国,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部分,“三家分晋” 后,这三个国家在秦齐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韩国地处中原,控制着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赵国位于北方,军事力量强大,拥有精锐的骑兵,对秦国构成了不小的威胁;魏国则处于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 。
对于秦国来说,三晋不仅是通往齐国的障碍,更是威胁秦国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秦国越过三晋去攻打齐国,那么三晋很可能会在背后偷袭秦国,让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秦国必须先解决三晋,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安心对齐国动手。而且,三晋与秦国接壤,攻打三晋可以直接扩大秦国的领土,增强秦国的实力。秦国可以将攻占的三晋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设置郡县,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增加人口、税收和兵源。随着秦国对三晋的不断蚕食,三晋的实力逐渐被削弱,最终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公元前 230 年,秦国率先灭掉韩国,随后又在公元前 228 年和公元前 225 年分别灭掉赵国和魏国,为攻打齐国扫清了道路。
实力与威胁评估:齐国的 “盛衰之变”曾经的霸主余晖齐国的辉煌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他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霸业达到了巅峰。在那个时代,齐国的威望如日中天,各诸侯国对齐国无不敬畏有加。
进入战国时期,齐国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齐威王在位时,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使得齐国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 。在军事上,齐国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公元前 354 年的桂陵之战,齐国军事家孙膑运用 “围魏救赵” 的战术,大败魏军,生擒庞涓,使魏国的霸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公元前 341 年的马陵之战,孙膑再次运用 “减灶诱敌” 之计,在马陵道设下伏兵,一举歼灭魏军主力,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则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强国。此后,齐国又多次参与合纵攻秦,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齐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拥有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发达的商业,其都城临淄更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可见其繁华程度。
五国伐齐的重创然而,齐国的强盛并没有持续下去。公元前 286 年,齐湣王灭掉宋国,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强烈不满和恐慌。宋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是各国争夺的焦点。齐国吞并宋国后,势力范围急剧扩大,成为了其他诸侯国的心腹大患。于是,在燕国的倡导下,燕、赵、魏、韩、楚五国组成联军,共同讨伐齐国 。公元前 284 年,五国联军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率领下,向齐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齐军在济西之战中遭遇惨败,主力被击溃,齐湣王被迫出逃。乐毅率领燕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国的珍宝、财物被劫掠一空。随后,燕军又连续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几乎亡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还在苦苦坚守 。
这场战争对齐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军事上,齐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精锐尽失,军事力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曾经威震天下的齐军,如今已无力与其他诸侯国抗衡。在经济上,齐国多年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城市和乡村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停滞,商业活动也陷入了瘫痪。大量的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齐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在政治上,齐国内部陷入了混乱和动荡。齐湣王的出逃和被杀,使得齐国的统治秩序大乱,各地的贵族和官员纷纷拥兵自重,互相争斗,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
虽然后来齐将田单运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成功复国,但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昔日的辉煌。五国伐齐之战后,齐国的国力一落千丈,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 。从此,齐国开始采取保守的外交政策,闭关自守,很少再参与到各国的纷争中。对于秦国来说,此时的齐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其威胁程度大大降低,因此秦国在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时,将齐国放在了最后攻打。
外交谋略:远交近攻的 “致命诱惑”秦国的外交布局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统一大业,“远交近攻” 这一外交战略功不可没。这一策略由魏国人范雎提出,他敏锐地洞察到秦国若想打破六国合纵的困局,必须分化瓦解六国联盟 。于是,他向秦昭襄王建议,秦国应优先消灭邻近的小国,扩充自己的领土和资源,对远方的强国则采取结交和联合的策略,避免腹背受敌 。这一建议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采纳,成为秦国此后对外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
在 “远交近攻” 策略的指引下,秦国将斗争重点放在了离自己较近的韩、赵、魏三国身上 。秦国不断对这三国发动进攻,逐步削弱它们的实力。公元前 262 年,秦国发动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与赵国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名将白起采用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一举歼灭了赵国的主力部队,坑杀赵军四十余万,使得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此后,秦国又陆续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上党等地,将韩国的领土大大压缩;对魏国也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安邑等地。
与此同时,秦国积极与远方的齐国、楚国等强国建立友好关系 。秦昭襄王曾多次派使者前往齐国、楚国,与它们签订盟约,共同对抗其他诸侯国的侵略 。秦国还通过贿赂、联姻等手段,拉拢齐国的权臣和贵族,让他们在齐国国内为秦国说话,对齐国的外交政策施加影响。这些外交举措有效地稳定了秦国的外部环境,使得秦国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得以专心对付韩、赵、魏三国,而不用担心齐国的干涉。
齐国的短视与误判齐国在秦国的外交攻势下,逐渐迷失了方向,采取了 “事秦谨” 的政策,对秦国的野心和威胁视而不见 。这一政策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齐国在五国伐齐之战后,国力大损,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因此,齐国希望通过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避免再次卷入战争,给自己创造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其次,齐国对秦国的实力和野心存在误判,认为秦国即使吞并了其他国家,也不会对齐国动手,或者至少需要时间来消化战果,不会立即进攻齐国 。此外,秦国的贿赂和拉拢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齐国的一些权臣和贵族为了个人私利,收受秦国的贿赂,在齐王建面前鼓吹与秦国交好的好处,劝说齐王建不要援助其他国家抗秦。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秦国对其他五国发动进攻时,齐国不仅没有出兵援助,反而隔岸观火,坐视其他国家被秦国逐个消灭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爆发,赵国向齐国求援,希望齐国能够提供粮草和军队支持 。然而,齐国却拒绝了赵国的请求,认为赵国与秦国的战争与自己无关,不愿意卷入其中 。这一决策不仅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也让齐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此后,秦国继续向其他国家发动进攻,韩、魏、楚、燕等国纷纷陷入困境,向齐国求救,但齐国依然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中立。
齐国的短视和误判,最终让自己尝到了苦果 。当秦国消灭了其他五国后,齐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成为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大军从燕国南下,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此时的齐国,由于长期不修战备,军队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 。齐王建在惊慌失措之下,听从了相国后胜的建议,放弃抵抗,开城投降 。曾经强大的齐国,就这样不战而降,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后一个牺牲品 。
历史的回响:秦齐对决的启示秦国将齐国放在最后攻打的决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缘政治上,遥远的距离和三晋的屏障,使得秦国对齐国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实力与威胁评估方面,曾经强大的齐国在五国伐齐后元气大伤,对秦国的威胁大幅降低;外交谋略上,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成功麻痹了齐国,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这段历史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地缘政治、实力变化、外交谋略等因素在国家兴衰和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抉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局势,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政策 。同时,它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强大的实力,还要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良好的国际关系,避免陷入孤立 。秦灭六国之战把齐国放在最后的这段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理解历史规律、思考国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