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 李东阳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昨晚,就在市场认为争论接近尾声时,一则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群内发言被曝光,前半段内容是痛定思痛,后半段话锋还是离不开老罗,直接怒斥老罗是网络黑社会,彻底撕破脸皮。
图源:微博@罗永浩
后者从震惊中缓了过来,对等宣战道:“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在中间再劝我的朋友,我们一律绝交吧。”
好嘛!看来今天只能有一个人能站着离开。
其实从一开始的是否为预制菜、价格昂贵之争,到后来引发餐饮圈集体回应反思,该说的不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这一折腾后续更像是个人恩怨交锋了。
要我说,二人反复拉扯的主要根源就是没有微信,信息在层层传递中早就失真,被赋予了其他太多含义。
老罗建议找个网络直播平台,来一次真男人现场大战,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当然了,在八角笼里坐而论道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就在刚刚,西贝餐饮集团发布官方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九大调整。
图源:西贝官微
最后还表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多年以后,面对餐饮行业的巨变,老罗将会回想起和贾国龙在网络上“拳脚相加”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以当下的结果来看,这次事件衍生出的一系列后续话题是有价值的,如预制菜到底是个啥,餐饮业工业化的路究竟如何走,消费者和餐饮品牌该如何对齐颗粒度……
首先第一个话题是二者掰扯的核心,同样是大众对贾国龙无差别开火的坚实理由。
后者的委屈不言而喻,反复强调西贝没有预制菜,预制菜的标准并非是事先做好热一下的问题。
还搬出了最管用的一条规定,表示只要是中央厨房提供的,就肯定不属于预制菜。
中央厨房被认识是餐饮业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因为它能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集中采购和规模化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位成本。
通俗来讲,不少品牌会在中央厨房烧好半成品,冷冻后送到这个城市的其他连锁店去,二次加热端上餐桌,这个流程不能被称作预制菜。
当然在咱们大多数人的感知里,冷冻再加热这个过程本身是廉价的,起码不应该过分贵,老罗想必也是这么琢磨的。
贾国龙的最新表态有一则很有趣,“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作为一个老厨师,其强调的安全与消费者感知到的安全是不匹配的。
虽然贾老板站着一定的道理,但目前面对的其实不是罗永浩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
市场已经给出了标准,老乡鸡就是个很好的学习例子,对产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标注。是现炒现卖就是现炒现卖,是中央厨房预制就是中央厨房预制,是工厂预制就是工厂预制,不要纠结概念,而是听取心声。
不过事情到了这一步,二者其实都能接受,西贝打响了知名度,部分城市门店客流量不降反增,如果后续回归如何让消费者更加满意”的品牌议题,那么这一次就是完全的流量赋能大战。
老罗同样流量吃满,3天涨粉20多万,旧网红再次感受到了泼天流量的魅力,翻红带动后续事业发展,也是美事一件。
在网络舆论场,罗永浩几乎打包了所有支持声量,但餐饮业几乎一边倒支持西贝。
如霸蛮牛肉粉创始人张天一、半山腰云南菜创始人张本盛、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都转载了贾国龙的帖子,送上了支持。
甚至于无数打工人最忠爱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也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当然了,眼看着于东来“黑白不分”,网友们自然毫不吝啬的在评论区里进行了一番嘲讽攻击,最终于东来删除这条抖音并将账号设置为私密,败下阵来。
其实这些老板们是最懂规定的,他们很清楚在现有的准则下西贝的确不算预制菜,同样表态现在的操作流程是有一定正当性的。
这也是目前预制菜之争最核心的地方,餐饮老板们搬出的行业标准和消费者认知中的预制菜概念对不齐颗粒度。
毕竟提到预制菜三个字,消费者的心就已经冷了。
某种程度上讲,预制菜一直都是消费者的心魔所在,在大多数人的朴素认知中,其长期与不健康、没营养挂钩,尽管这包含对预制菜的偏见,但没有多少人甘愿冒着风险尝试。
贾国龙一开始开放后厨参观,想着说公开流程就能消除偏见,后来又宣布“外人免进”,折腾来折腾去误会不但没接触,还整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之所以反复横跳,是因为他发现和消费者之前是存在代沟的,参观一家厨房压根没用,参观一百家对比下来,或许才会形成认知标准。
所以目前抛开餐饮行业的课题很简单,用过硬的产品品质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真正意义上为菜品正名,把消费者的认知以及餐饮行业的改变拉到同一水平线上。
成功经验还能辐射到各行各业,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挖掘出了这次争吵的真正价值。
如今双方争论再次升级,且已经有失控的迹象。
回过头来看,其实原来双方是有机会握手言和的,如贾国龙退一步,把已经搞出噱头的“罗永浩套餐”加以改进,要求老罗再度光临品尝,同时以老罗的镜头为基准,向大众展示中央厨房的菜品生产过程,一箩筐的把问题都解释清楚。
毕竟在商业场,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得多。
而且还顺带着展示了品牌开放的包容心态,远比来回喊话要高效的多。
罗永浩的高支持度,不是因为他对餐饮行业的研究更透彻,相反他懂的其实是消费者情绪,他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缩影。
对于其他企业来讲,这是一堂免费的公开课,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合规”只是经营的底线,能让消费者打心眼儿里信你,才是能活下去、能走远的真功夫。
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保持冷静克制,不放过一个坏人,但也别冤枉一个好人。
消费者别因为一次吐槽就把企业一棍子打死,毕竟行业改进需要时间;企业也别把合理监督当“抹黑,更别用极端言论激化矛盾。
就像这次预制菜争议,要是西贝一开始能好好听意见,而不是扣帽子,罗永浩也未必会硬刚到底;要是舆论只盯着谁对谁错,而不关注 “怎么让标注更规范”,那这场争议也没啥实际价值。
说到底,不管是企业还是舆论场,最终都要落到解决问题上。企业守住合规的底线,更要捧着信任的真心;舆论保持监督的清醒,也给改进的空间。
这样一来,消费者吃得明白,企业做得踏实,营商环境才能真的越来越健康。
毕竟谁也不想每次在外吃饭前,都先猜 “这菜是不是预制的”“我是不是又被坑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