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育新枝:我国养老教育已构建本科为引领、职教为主体、继续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一)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
养老服务管理:四年制管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养老机构运营、政策制定及产品开发人才。代表院校包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全国首批设立,2020年招生)。
老年学:四年制法学学士学位,代表院校包括湖南女子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聚焦老龄化社会问题研究与政策分析。
老年医学与健康:2024年教育部新增引导性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打通医养结合壁垒,侧重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申报量跃居全国第五。
其他关联专业: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增设养老方向课程。
(二)招生与就业情况
山东女子学院:2024年招生160人,较2023年增40人;首届64名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获400余岗位邀请,就业率10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33名毕业生,有30余家养老机构拿出了120余个岗位,岗位层级囊括副院长、养老顾问等核心职位,凸显专业人才在行业内的高位价值。
(三)政策与地方实践
山东省对院校设立奖补100 万元 / 校,催生养老专业招生人数在 4 年间实现翻倍增长。
杭州市《杭州市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补助实施办法》,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最高每月1200元的岗位津贴,到按照学历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最高5万元补贴。
甘肃省聚焦老年健康教育专业建设,鼓励高校积极参与,锚定2025 年培训 6 万名养老护理员的目标,为西部养老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一)高职专科专业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培养一线照护与智慧设备应用人才(如上海开放大学累计培养1421名大专护理员)。
医养照护与管理:2025年教育部新政推动中高本贯通培养,实践学时占比要求≥50%,强化医疗与养老技能融合。
(二)职业本科与技能认证
民政职业大学:2024年成立,首批设置“智慧健康养老管理”职业本科专业。
“新八级工”制度:2023年民政部推行养老护理员职称体系,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层级,打通职业晋升通道。
(一)学历提升项目
上海开放大学:2025年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升本专业,面向在职照护人员及社工,培养机构运营管理人才。
微专业与跨学科课程:聚焦老年认知障碍照护等领域,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社区化培训网络
山东、甘肃等省推行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目标到2025年培训超6万人次。
上海“银发e学堂”等社区学习空间,整合健康监测、书画茶艺等课程,推动“15分钟照护圈”落地。
课程创新与产教融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破解传统课程与“享老”需求的鸿沟(一)沉浸式教学:山东女子学院新生首课穿铅衣、戴耳罩,在模拟桥上踉跄前行。“未老先衰”的切肤体验,让00后理解“衰老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直不起的腰、看不清的路”(二)跨界课程设计:
必修课:人工智能应用、养老金融、养老政策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山东女子学院),对接智慧养老新业态。
特色课:乐龄游戏设计(发明30余款适老玩具)、老年权益保护、养老金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实践课:社区养老项目策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践学分占30%,远超传统专业。
(三)打破社会认知误差
“养老=端屎端尿”的刻板印象犹存,福建卫生职院毕业生转行率仍达40%。
齐鲁医药学院教师坦言:“三年前家长最常问‘是不是伺候人’,如今才渐悟行业涵盖金融、文旅等多元赛道”。
(四)政策、技术、伦理重塑职业尊严
师资加强:德国养老教育要求教师兼具博士学历与临床经验,我国中国“双师型”教师匮乏,需加强人才引入及本地人才的培养。
标准化建设:统一课程体系与教材规范,增设国家级养老技能大赛。
智慧化赋能:开发AI康复机器人、数字护理平台,降低人力依赖。
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德国双元制、日本介护补贴政策,完善校企协同机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当山东女院学生在社区教老人用纸杯玩出新游戏,当上海工程大毕业生策划银龄旅居计划,我们看见:
养老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塑;
年轻学子不仅是人力补给,更是代际温情的纽带。
随着民政职业大学的揭牌与30余所高校专业的设立,这条融合东方孝道伦理与现代照护科学的道路已然铺展。
未来,当更多青春身影穿梭于颐养院廊间,方知“夕阳别样红,朝霞相映暖”的共生图景,正在教育变革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