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光明网、极目新闻、观察者网、National Geographic。
台风中的大象今年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是超强台风级的,据测,其中心最大风力为58米每秒,达到了17级!声势是相当的大,搞得人心惶惶!
台湾省那边作为海岛真的很惨,每次有啥台风就先卷一卷他们。
虽然台湾扛住大部分伤害后,台风再进入内地或者海南就会减弱了,但依然是不容小视,无论如何都应该避险。
有网友突然想起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园区内的55岁亚洲象庄布,这些网友并非突发奇想,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庄布。要知道在这个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生活了28年的它,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内舍,只有一个四面镂空的亭子。就这种条件,它居然已经扛过了好几次台风的袭击。
网友们因此怀疑这个动物园根本就不作为,纷纷要求园方重视起来,要保障大象的安全。
早在10年前,庄布曾经历过17级台风“威马逊”的侵袭,从当时开始它就是用肉身硬扛的。去年的“摩羯”甚至是直接正面袭击海口,庄布自然也是只能在户外逆来顺受,好在台风后它没有受伤,虽然耗尽了体力,但最终还是恢复了。
当时网友们就相当心疼,也开始质疑这个动物园怎么就这么小气,修建个内舍都不舍得?因为太担心了,语气也变得犀利起来。网友质问动物园门票一张158,怎么可能没赚到钱?而且“摩羯”后,园方还组织捐款修复动物园,难道就没有给庄布的分量?
主要是当时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宣传点非常奇怪,他们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庄布,说它是“英雄大象”,可能是想体现庄布跟动物园共患难的艰苦,动物园负责人还说“我们觉得非常欣慰,看到大象很勇敢,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也给我们更多信心。”
看着还挺正能量?但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让大象硬抗台风来让园方产生所谓的“信心”?网友们就觉得非常离谱,不理解究竟有什么好宣传的,认为这根本就是没有把动物的生命放在眼里的行为。
这次台风再次降临,发现园方依然没有给庄布建内舍的事实后,网友们彻底“爆炸”了,关于庄布的新闻下全部都是网友们的质问。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网友们出现这样的反应确实能理解。
9月23日的时候,有记者致电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询问情况,接线员表示已经听到网友的声音了,他们很关注此事,会对大象进行保护,原话是:“我们技术中心的人,会在动物这块起一个保护的作用。”
记者报道出去后,网友们听到这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后更生气了,质问什么“技术中心”能在空旷地方保护大象?具体是打算怎么保护?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把庄布送到安全的室内呢?
没想到报道后取得了更坏的效果,当天晚些时候,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发布了具体的情况说明,表示完全理解和高度重视网友们对亚洲象庄布台风天栖息环境问题意见和建议,然后开始解释原因。
园方表示不给亚洲象庄布建内舍是根据海南的气温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估计是想说海南气温高,冬季也不冷,所以没必要内舍?园方还补充表示近年来已经设置了一些高架遮雨棚及岩石遮蔽区,可以帮庄布抵挡降雨和大风。
接着他们解释了所谓的“技术人员”的意思,就是说会有保育员和兽医双岗陪护制度,有情况会第一时间响应。
对于网友“一年过去也没建个内舍?”的质疑,园方说象舍是会建造的。
已完成前期论证、立项、地质勘测及概念方案的绘制。设计方案融合热带生态理念与动物行为学需求,沙浴区及多层遮阳遮雨结构,同时充分考虑应对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因素。
这些回应都还算合理吧,具体情况我也不敢乱猜,但是园方的声明中有一段说:“在以往极端天气期间,庄布行为表现稳定。”
这个说法就真的很搞笑了,意思是因为庄布扛得住台风,所以可以继续扛吗?而且难道是庄布自己想要去扛台风的。本来我一直想尽量以中立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看到这句就感觉很无语了。
这个情况让很多原本压根不知道庄布的网友也关注了起来,大家发现庄布居然是独自居住的?于是对于这个点也开始产生了质疑。
确实不理解为什么单独饲养它,毕竟大象跟人类一样都是群居动物。在野外,雄性大象确实会独居,但雌性却是会生活在8头或者更多的多代社会群体中,群体中的大象一般都有血缘关系,而庄布就是雌性。
科罗拉多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鲍勃·雅各布斯(Bob Jacobs)研究了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哺乳动物的大脑后发现:大部分人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独处超过10天,就都会出现各方面的影响,涉及情绪、认知、社交和身体健康等等,甚至出现睡眠障碍。
一般来说,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都遵循相同的基本蓝图。所以他认为其他社会性哺乳动物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大象行为专家、国家地理探险家乔伊斯·普尔 (Joyce Poole) 表示,野外的大象的大脑刺激主要来自于跟其他大象的互动,在社会环境或家庭中成长对它们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交互动对它们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大象的神经元树突既长又呈放射状,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对信息的加工比多数哺乳动物更精细、更具“思考”深度。大象认知研究者露西·贝茨指出,大象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目与人类接近,且其锥体细胞体积偏大,而这类细胞正是支持高级认知的关键元件。
尽管具体机制仍待阐明,这些结构特点或许正支撑了大象惊人的记忆能力,特别是在社交场景下。有研究发现,被圈养的大象在分别27年后,还是能光凭气味认出母亲的尿液;野生个体则可分辨亲缘与陌生同伴的叫声,而且至少记住百余头同伴的声纹,并同时追踪17个家庭成员的动向!
贝茨总结道,大象的大脑显然专为处理这类社会信息而优化,足以见得家庭与群体互动在大象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样高智商、群居物种来说,是否能养在动物园里如今都已经是争议的中心,更别说单独饲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