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大明300年》 阮景东 著
让我们还是将视角转移到三路北伐军。三路大军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一路斩帅夺旗、高歌猛进,沿途的元军纷纷起义响应。剥去白莲教的宗教外衣,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充满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此时在北方有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的两支军队像幽灵一样缠着这三支北伐军,李思齐一直在陕西,察罕帖木儿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数省之间机动。西路军在西北首先就遭到了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的围攻,经过在陕甘宁边区数年的晃悠、苦战,西路军最终败退入四川加入明玉珍部。而中路红巾军跟察罕帖木儿的军队在山西展开了拉锯战。龙凤四年,刘福通命令东中两路军分别向元大都进攻,以形成合围之势。但由于东路军行军速度过快,中路军还没有抵达大都,东路军就在大都附近战败退回了山东。如此,中路军也只好退了回去。大元依然强大,它所有的精锐力量都在拱卫着大都,仅凭着这三支北伐军是无法灭掉元廷。南方元廷统治薄弱,所以叛军才能够不断做大,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刘福通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这种僵局需要的是一种破局,破局着落在中路军身上,破局开始了,但结局也开始了。
在察罕帖木儿不断的打击下,中路红巾军在山西已经无法站稳脚跟。中路军改变了策略,他们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占据元廷防守薄弱的辽东,然后从辽东威逼大都。如果要去辽东就只有出塞了,这支红巾军果然出塞了。红巾军在关铎、破头潘的带领下直向世界蒙古帝国的中心上都奔去,属于红巾军的巅峰时代终于来临。
上都一直是蒙古人的政治中心,这里靠着蒙古族的元老通过集体决策来影响着蒙古人的五个帝国,昔日忽必烈行汉法就受到了上都元老们的指责,如今被红巾军攻占。红巾军所到之处如同浩劫,上都也不例外,红巾军焚毁了这里的宫室,上都昔日的繁华不再,在这浩瀚的草原上随风而逝。
上都一破,天下震动,这支红巾军折向东直向辽东杀来,沿途皆闻风丧胆,如避瘟神。北伐军很快攻占辽东,刘福通立即设立辽东行省,这支红巾军像一颗钉子一样扎在了元廷的大后方。
大元仍然强大,毛贵的红巾军和关铎的红巾军似乎从东北和东南两面开始夹击大都,但辽东的红巾军却走了一步臭气。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虽然弱小,虽然饱受欺凌,但从未灭国,它就是高丽。这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民族,当年蒙古人入侵,他们把王廷搬到江华岛硬是跟蒙古人周旋了70年,如今这支在辽东的北伐军却把进攻矛头对准了高丽。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要进攻高丽?原来蒙古人通过跟高丽联姻已经成为一体,中土大乱,蒙古人为了镇压南方的义军开始从高丽借兵,大批高丽兵通过海路从中国南方沿海登陆参与元廷剿灭红巾军的行动,梁子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如今辽东的红巾军要想破关而下攻入大都必须解决这个后患。但红巾军的领袖对高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不知道这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是受元廷胁迫,另一方面辽东这些拧着刀子的北漂族已经令四方敬畏,高丽此时不会没事找事。这批红巾军的确是杀起人来不要命的家伙,从1359来开始这批红巾军不断攻打高丽,被打出来又打进去,到了1362年这批红巾军竟然打下高丽的王京开城赶跑了高丽王。从此我们知道除了隋唐征过高丽,后宋也征过高丽。红巾军进入高丽后,受贵族压迫的高丽人民不断加入红巾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或许这才是令高丽贵族感到害怕的事情。终于在136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收复开城,关铎、沙刘二战死,破头潘带着剩下的红巾军退回辽东行省治所辽阳。眼看辽东红巾军征高丽大败而归,元军乘势杀向辽东,破头潘战败被俘。
到了此时,虽然山东红巾军主力还在,但三路北伐军已经失败。这又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人们或许又开始寻找原因。或许不该分兵是一个原因,或许不该出塞是一个原因,或许不该进攻高丽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元廷依然强大,还有察罕帖木儿这个战争天才。
战争的机动性在战争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让你保持灵活性,避免被对方包围,但机动性的保持需要的是空间性。刘福通分兵的策略是对的,如果三股红巾军合兵一处其结果只能是被对方包围歼灭,而且人数众多的红巾军行动起来多有不便,粮草的消耗也会增多,更不利于红巾军的发展壮大,刘福通的错误就在于过于冒进的战略。
这些横亘甘陕、塞外、异国达数年之久的军队终于堙灭了,但他们的执着、决绝、勇往无前的精神在元末历史上写下了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