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登基时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朝政大权掌握在张居正手中,宫廷事务则由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管理。年幼的皇帝因此过得很是悠闲,有时甚至有些放纵。有一次,神宗在醉酒后,竟然挥剑威胁不愿唱曲的太监,尽管旁人极力劝阻,他最终还是割掉了那太监的头发作为惩罚。
古人认为,人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随意损伤就是不孝的表现。那个内侍只是被割了一刀,就已经违背了孝道。如今皇帝竟然剪掉他的头发,这简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常言道,宁可死也不愿受辱。李太后得知儿子做出如此荒唐的事后,勃然大怒,马上让张居正起草诏书,决定废掉这个皇帝。
有一次皇帝在西城设宴,喝多了酒,命令太监唱新曲子。太监不会唱,皇帝就拿剑砍他。旁边的人赶紧劝架,皇帝开玩笑地割了太监的头发。第二天,太后知道了这事,让张居正写奏章严厉劝谏,还叫他替皇帝起草一份自我检讨的诏书。太后又把皇帝叫来,让他跪着,数落他的过错。皇帝哭着认错,这事才算完。
神宗心里很慌,毕竟大明历史上太后废立皇帝的事情并不少见。而且潞王朱翊镠还在宫里住着,他可是太后的儿子,自己的亲弟弟。尽管如此,这件事并没有动摇潞王在神宗心里的位置,神宗依然特别疼爱这个弟弟。潞王仗着太后和皇兄的宠爱,在万历年间做了不少越界的事。正因为兄弟感情深厚,神宗在潞王去世后给予的特殊待遇,在朝廷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令人悲伤的万历四十二年】
从1613年11月开始,李太后的病情因"痰火壅盛"而急剧恶化,生命进入了最后阶段。到1614年2月9日中午,这位69岁的皇太后与世长辞。朝廷为她追谥"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后人习惯称她为"孝定皇太后"。
孝定太后的一生堪称福寿兼备,她的葬礼上,皇室成员出席人数之多,打破了近百年来的记录。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人参加了:首先是穆庙皇妃,她与李太后是同一时期的明穆宗后妃;其次是神宗的后妃,包括皇后王氏和皇贵妃郑氏等人;皇太子朱常洛也出席了,他的妃子郭氏三个月前刚刚去世;福王朱常洵和他的王妃邹氏,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也都到场了;此外,穆宗的女儿瑞安长公主,以及荣昌公主、寿宁公主,还有穆宗的弟媳景恭王妃王氏也都在场;最后,皇长孙朱由校和其他皇孙们也都参加了葬礼。
李太后心中仍有一丝遗憾,她最疼爱的小儿子潞王朱翊镠因亲王不得入京的规定,无法前来探望她的病情,也无法参加她的葬礼。就在神宗还未从悲痛中缓过神来时,他的另一个儿子福王朱常洵在朝廷和民间的压力下,不得不在同年三月离开京城,最终于五月十五日抵达洛阳的福王府。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5月28日,年仅47岁的潞王朱翊镠去世,被追谥为"简"。根据《明史》的记载,潞王在得知太后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他整日无心饮食,最终在悲痛中离世。
万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的消息传来,翊镠悲痛欲绝,寝食难安,不久后也离世了。—《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神宗因圣母升天、爱子离世及弟弟去世,内心深感悲痛。同时,潞王的葬礼安排也引发了文官与皇帝之间的激烈争执。
朱翊镠去世时47岁,其子朱常淓年仅6岁,尚无法继承潞王之位。六月初四,神宗派太监前往河南卫辉祭奠,并下令由潞王妃李氏暂时代理政务。
乙酉这天,朝廷派宦官带着诏书去悼念潞王。同时下令让潞王妃按照惯例处理王府事务。至于辅助管理的工作,则交给长史司负责,如果表现不佳,就由抚按官员进行问责处理。—《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一》
根据《皇明祖训》的条例,亲王在世时每年可享一万石俸禄,去世后便停止发放。如果继承人年纪尚小,朝廷通常会每年提供二百石米作为抚养费。然而,朱翊镠的情况与众不同,神宗皇帝特别下令户部,将他的俸禄减半发放,即每年五千石,以此体现皇帝对弟弟的特别关照。
公元1615年3月末,正值潞简王逝世一周年之际,明神宗派遣大理寺卿何熊祥前往潞王府主持祭祀仪式。在此期间,简王妃李氏向朝廷反映了一个重要情况:皇帝此前承诺发放的俸禄,至今仍未兑现。得知这一消息后,神宗大为震怒,当即严令户部立即发放俸禄,不得有任何拖延。
四月二十九日,户科给事中姚宗文上书反对,指出按照惯例,亲王应得二百石养赡米,若为潞王破例,其他亲王效仿该如何应对?况且潞王拥有四万顷(四百万亩)田庄,王妃和子嗣的生活保障不成问题。
昨天皇帝因为潞王妃的奏疏,要求户部发放俸禄,并说这件事不能按常规处理。潞王虽然家眷众多,拥有的田地多达四万顷,难道真的需要靠朝廷的俸禄来养活吗?如果答应给她一半的俸禄,恐怕以后其他藩王也会以此为借口要求同样的待遇。要是削减,显得待遇差别太大;要是全部答应,国库又负担不起。恳请皇上听从户部的建议,收回之前的命令。—《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一》
面对言官的谏言,神宗采取了一种巧妙的对策——不予回应,假装没看见。皇帝这种装聋作哑的态度,让大臣们也只好按部就班地应付了事。直到七月,户部才正式回复神宗的敕谕,强调“应遵循祖制,皇恩应适度削减”。他们指出,尽管潞王是皇帝的亲弟弟,但他毕竟只是藩王,难道《皇明祖训》不适用吗?明代的文官确实敢于直言,最终他们给神宗的明确答复是“削减一半是不合法的”。
万历皇帝对此极为愤怒,但面对文官们的坚持,他只能再次选择不予回应。直到1618年11月,当潞简王的庶长子朱常淓继承王位后,关于养赡银的争论才得以平息。
潞简王墓坐落在新乡市北部的凤凰山脚下,作为明代藩王陵墓的代表,其规模和保存状态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这座陵墓因其宏大的建筑和完整的历史遗迹,被誉为“中原的定陵”,是研究明代皇室陵墓文化的重要遗址。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潞简王墓的总面积达到四百多亩,这个规模在明朝的亲王陵墓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很多人习惯把潞简王墓叫做"潞王陵",其实这种叫法并不妥当。因为在古代,皇陵和王坟是有严格等级区分的,按照规矩,朱翊镠的墓地应该被称作"简园"。不过话说回来,简园在明朝王坟里还不算最大的。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晋恭王朱棡的"恭园"占地八百亩,比简园大了一倍多。
简园内的牌坊、望柱、碑额和碑趺上随处可见皇家专用的龙形装饰。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曾因"服饰器皿上擅自使用龙凤图案"获罪,而简园几乎遍布龙纹,神宗皇帝却对此视若无睹。
简园还有其他越制之处吗?确实存在。以明代皇陵为例,朱元璋的孝陵和朱棣的长陵前仅摆放了六种石像生:狮子、麒麟、大象、骆驼、獬豸和马。然而,简园的神道两侧却设置了多达十四种石兽。此外,地宫大门上的门钉数量也突破了规制,采用了帝王专用的“纵九横九”八十一颗的规格,这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最高等级。
神宗对这类越界行为心知肚明,但他选择默许,权当是对弟弟最后一次的宽容。
【明朝皇帝的亲弟弟】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亡国,这276年间,明朝的皇帝中拥有同母兄弟的并不多。除了明神宗和潞王,只有四位皇帝有亲弟弟,而且他们都比弟弟早逝。
朱棣和朱橚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分别排行第四和第五,他们的母亲是马皇后。尽管有人对朱棣是否真是马皇后所生有疑问,但无可争议的是,他和朱橚确实是同母兄弟。在靖难之役开始时,朱橚被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是朱棣的亲弟弟。
周是燕的弟弟,作为燕的亲密亲属,控制住周就相当于削弱了燕的势力。现在只需要等待周犯错,一旦他出现问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他。燕必然会出手相救,而这样一来,就能以连坐的罪名将燕一并牵连进来。—《明太宗实录卷一》
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在率军北征返程时去世,终年65岁。当时64岁的周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准备亲自前往京城参加葬礼。新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得知后,立即写信劝阻,表示叔父年事已高,长途跋涉恐有风险。
1425年闰七月,明朝周王朱橚离世,时年65岁,朝廷追赠谥号为"定"。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在洪武三年被封为周王,其封地最初设在开封,后迁至洛阳。他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重视文化教育,对封地内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橚去世后,其子朱有炖继承王位,延续了周王一脉的统治。他的去世标志着明朝初期一位重要藩王的离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三个儿子,母亲都是徐皇后。朱高炽是老大,朱高煦是老二,朱高燧是老三。在朱棣当皇帝的那段时间,这三兄弟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这场争斗持续了很长时间,成为当时朝廷里的一大焦点。兄弟之间明争暗斗,都想成为未来的皇帝。这场权力斗争不仅影响了他们三人的命运,也给整个朝廷带来了不小的动荡。
朱高炽成功登上了皇位,但好景不长,他在位不到一年,就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去世,年仅四十八岁。他的两个叔叔对侄子朱瞻基继位非常不满,暗中勾结,密谋发动叛乱。
1426年8月,明宣宗亲自率军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这场战事进展顺利,叛军很快溃败,汉王及其家眷被押解回京,关入大牢。关于汉王的最终命运,史料记载颇为残酷,相传他被自己的侄子处以火刑,活活烧死。
赵王在极度恐惧中,被迫交出了自己府邸的全部武装力量,以此保住了性命。到了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赵王朱高燧逝世,时年五十岁,被追谥为简。
第三组兄弟是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他们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儿子,朱瞻基是长子,朱瞻墉是第三子,朱瞻墡是第五子。明仁宗去世后,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继承皇位,在这期间,襄王朱瞻墡曾受母亲张氏之命暂时管理朝政。汉王叛乱时,他又被哥哥朱瞻基派去留守京城,在宣德初年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于越王朱瞻墉,作为明仁宗的第二个嫡子,他一直留在北京,没有去封地,主要职责就是作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随时准备接班。
明宣宗朱瞻基于1436年正月去世,年仅37岁。因继位的英宗朱祁镇尚处幼年,其弟越王继续留居京城。1439年6月,越王在京师逝世,终年35岁,获谥号"靖"。这段历史反映了明朝初期皇位更迭时,皇室成员在权力交接过程中的特殊处境。
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和1457年的南宫复辟期间,襄王曾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然而,凭借其深远的谋略,他通过书信策略成功赢得了侄子英宗的信任,从而避免了卷入权力纷争。
1478年1月,明朝皇族成员朱瞻墡在七十三岁高龄时离世。作为明仁宗的第五子,他生前被封为襄王。去世后,朝廷追授"宪"作为他的谥号,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与品德。朱瞻墡的一生见证了明朝中期的重要历史进程,他的逝世标志着当时皇族中一位重要人物的谢幕。
第四组兄弟是朱见深和朱见泽,他们的父亲是英宗朱祁镇,母亲是孝肃皇后周氏。朱见深是长子,朱见泽则是第六子。由于周氏在英宗在世时只是贵妃,所以这两兄弟都是庶出。
1487年8月,明宪宗朱见深去世,时年41岁。他的儿子朱祐樘继位后,正赶上祖母周太后60岁生日。崇王朱见泽想模仿以前襄王进京祝寿的做法,但被新皇帝拒绝了。即便后来周太后亲自求情,甚至病重,朱祐樘依然坚持不让这位叔叔进京。
1504年3月,太皇太后去世,她在遗嘱里特别提到不让崇王来京城参加葬礼,这显然是孝宗皇帝的主意。同年7月,崇王朱见泽也去世了,他活到了51岁,死后被追封为“简”。
崇王及其他宗室亲王应留在各自封地,无需前来参加葬礼,只需派人代为祭奠。地方文武官员也不必亲自前来吊唁。此令务必严格执行,不得违背,无需再次重申。—《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总结来看,潞王从成婚到封地,再到修建王府和陵墓,每一环节都花费了大量钱财。无论是李太后还是神宗皇帝,都对他过分宠爱。相比之下,神宗和李太后在处理亲情关系上,远不如先前的宪宗和周太后明智。同样是皇帝的弟弟,同样是庶出身份,同样是太后长寿,崇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安分守己,赢得了贤王的美誉。
明朝的皇帝中,只有五位有亲兄弟,而其中最放肆的潞王却比他的皇帝哥哥早逝。潞王陵之所以建得如此豪华,甚至超越了应有的规格,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已故的王爷是当时皇帝最疼爱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