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遇到渣男?“招渣体质”真的存在吗?
简单来说,世界上并没有特定的招渣体质,只是有些人的情感需求在一直在趋于“被渣”。
渣男从不是举着渣的牌子出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渣男,区别只在于:
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并果断离开。
渣男最开始的样子,往往表现的近乎完美,会记得你的喜好,接住你的话题,相处时没有压迫感,连关心都恰到,不越界,不沉重,只给你被珍视的轻松。
这种高舒适度的伪装,本身就戳中了人性的软肋,谁不渴望被认真对待?谁不向往一段松弛的关系?
会被渣男吸引,不是因为好骗,而是每个人对理想中的爱有着本能的期待,而渣男只是凭借经验,精准猜中你的情感需求,扮演了你心目中那个对的人。
真正决定是否陷入渣男困境的,不是会不会遇到,而是当对方开始暴露本性时,你如何回应。
当第一次感到被敷衍,第一次遭遇冷暴力,第一次发现对方突破了你的底线,你是否能敏锐地察觉到,是否能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的关系不该是这样?
所谓“招渣”,从来不是个人的原罪,也无需自我苛责。
那些能及时抽身的人,无非是在觉察到不对劲的那一刻,就选择了离开,这个识别渣男本性的过程,其实才是决定有些人不会受到渣男伤害的关键。
是面对一个情感经验丰富的熟手,你会重新进行怎样的选择?
背后依托的,其实是:
是否具备识别感情中的套路经验的能力?
是否能够改变对感情的评断模式?
以及是否拥有判别渣男言行的敏锐度?最该做什么来远离伤害?
“招渣”不是一个体质,而是一个阶段:是自我在真正学会捍卫自己的情感底线前,或许会触碰到的迷茫期。
不用把渣男的行为妖魔化,本质上这种情感链接也是一种无情却有效的检验,它暴露的是每个人“内在自体”的稳固程度。
不必苛责自己为何被吸引,而是去挖掘自己离开的力量,去构建那个让你能够稳固而强大的自我。
01为何陷入渣男迷局?渣男和健康关系有什么区别?在讨论渣男的感情观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渣男处理感情的核心策略是什么?
与他们交往,往往无法走向平稳,一旦关系趋于稳定,渣男便会骤然换脸,冷暴力、敷衍、欺骗,仿佛变成另一个人。
拉康提出,人的欲望并非完全来自自己,有一部分其实是“他者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会借助“别人想要什么”来构建“我想要什么”。
渣男正是操纵此道的高手,他们从不完整地给予,总是将付出悬在半空,借若即若离、言行不一,制造出令人沉迷的欲望黑洞。
除了习惯性伪装,渣男还会在心理层面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神秘难测的他者,一个你永远捉摸不透欲望的对象,而你的情感需求,正好渴望这样一个角色来满足。
但渣男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与你重复这种游戏,而是诱使你不断投入,将所有精力与标准都围绕他展开:
“他究竟想要什么?要怎样变成他喜欢的样子?是不是只有做得更好,才能重回最初被温柔对待的时光?”
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创伤羁绊”(Traumatic Bonding):通过间歇性的奖励与惩罚,让人情感成瘾、难以自拔。
比如渣男偶尔的甜言蜜语、热情关注,偶尔的脆弱反思,让你无法戒断,持续投入,渴望下一次“奖励”的到来,即使大多数时间得到的只有失望。
而那些觉得自己总被渣的人,往往不是不够好,反而是太过沉浸渣男的这种心理伪装,是在这个阶段你主动按下继续键,才招致了最终伤害的发生。
当渣男逐渐暴露真实面目,反而为其找借口:冷暴力是因为对方太累了,欺骗是他无心的,就连明显的不在乎,也被美化成需要被拯救的伤口。
直到逐渐演变成“拯救者情结”,将对方的冷漠解读为需要拯救的伤口,相信自己特殊到足以改写结局,把自己的委屈当成真爱该有的牺牲,彻底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
每个反复陷入这种模式的人,都需要直面一个真相:
在与渣男的交往当中,寻找的不是爱,而是熟悉的快感。
当你投入大量情感、痛苦甚至尊严,会生成一种扭曲的依恋,以及强烈的情感波动,常被误读为深刻的爱,实则只是悲剧的重演。
也许在你的潜意识中,彻底推翻情感旧模式令人不安,认定可预测的痛苦,比不可预测的幸福更让人感到安全,于是,成瘾性由此滋生。
尽管痛苦,但你的大脑熟悉这套规则:
只需不断迎合渣男不断变化的标准,就不必面对自我情感的真正空白。
一个情绪不稳、时而冷漠时而热情的渣男,往往完美复刻了你内心深处那个“需要不断取悦”的形象,哪怕他们许下诸多承诺,却极少兑现,哪怕零碎有条件的付出,一切只为让你继续围着他转。
每个人都在关系中重复某种模式,而有意识的觉察,正是打破循环的开始。
你会明白,每一次受伤,需要修复的不是和渣男的关系,而是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
是一次认清自我、强化边界,是真正清楚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情感关系。
自我价值感本质就是内源性的,并非建立在他人的反馈上,当对方行为违背核心需求,所有不适感、憋闷感、失落感都不容忽略,要么解决,要么尽早离开。
因为真正的情感关系是轻松、愉悦、平静的,可能会有争吵,但解决后联结更深地被支持,而渣男关系只会让你感到疲惫、被掏空、自我怀疑,核心是他自己的需求。
健康伴侣的喜好、需求和爱意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你会感到安全和被肯定,对方的承诺付出是完整的、慷慨的,目的是让你快乐和关系前进,核心是彼此的同进退。
健康的关系是让你向外拓展的,而渣男关系却让你日渐萎缩,请在难以逃离时坚定告诉自己:
真正的幸福其实并不费力。
02为什么知道渣男的渣,却依旧难以自拔离不开?看清渣男的情感策略只是第一步。
更关键的是:为什么你理性上明白他在伤害你,情感上却仍难以挣脱?
真正困扰很多人的,并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知道了,但我为什么还是做不到?
许多人能够清晰罗列对方的问题、关系的毒性,甚至预判下一步伤害,却依然无法抽身,这种认知清醒却行为瘫痪的状态,背后是“情绪脑”与“理性脑”的断裂。
你知道该离开,但你的情绪记忆和身体反应,仍被牢牢锚定在过去的循环中,变相享受这个循环。
这类群体往往非常清楚渣男的手段,却反而一次次迎难而上,认为平淡的感情太无聊,唯有高浓度、高戏剧性的关系才值得投入。
这绝非简单的“爱刺激”,而可能是一种虚假自我的过度发展。
虚假自我,是一种为迎合外界期望而发展出的面具,它擅长揣摩对方、擅长付出、擅长在痛苦中坚持,甚至误把“承受变化”当作了“爱的证明”。
这个系统功能强大,善于察言观色、取悦他人,但代价是压抑了基于自身真实感受的“真实自我”。
渣男提供的高挑战性情感关系,完全契合“虚假自我”擅长解密、攻略、付出和承受痛苦的特征。
很多时候,你在渣男身上看到的深度或特殊性,其实是你自身情感的需求,渣男无意识觉察到了你的渴望,并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式行为,从而绑定你的付出。
平静的关系,反而让这个“虚假自我”毫无用武之地,反而可能唤起深层的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关系会结束,因此感到无比焦虑和空虚。
很多人无法做到离开渣男,不是因为还爱,而是没有勇气直面关系的崩坏,不愿承担“曾经信誓旦旦,如今却一无所得”的自我怀疑。
这部分群体的行为,并非源于心理层面的弱势,往往并不脆弱,甚至过于坚信自己的判断与经验,因此无法在消耗的感情关系当中完成一个关键的心理动作:
决策与抽离。
抽离不只是悲伤后的放弃,是承认失去、承认失败、承认看错、以及承认自己对戏剧化爱情的失控。
更重要的是,承认“这就是个错误的关系”,承认“对方的言行就是有问题”,承认“他的确变了”。
为什么人意识到危险却难以毅然离开?其实缺少的更多是对自我的信任。
无法接受一段情感关系的崩盘与失败,无法承认一个“完美”情感对象的恶劣与不堪,无法承受未来一个沉淀痛苦总结经验的孤独时期。
有意思的是,很多渣男自己也意识不到,对他们来说,你可能不过是又一个情感猎物;但对你而言,他们也是个对抗焦虑的靶子。
你也不过是通过攻略他们,来回避面对真实自我的情感需求。
03如何真正离开这种恶性循坏?归根结底,渣男关系也只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想要彻底改变整个情感模式,首先需要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离开一段病态关系,不仅需要告别一个人,告别某个群体,更需要完成对旧有身份的心理哀悼,告别一个熟悉的自我模式,告别那个你熟悉的自我形象。
要打破这种僵局,仅靠告诉自己他不好远远不够,彻底隔绝那些总是引发伤害和痛苦的人事物,需要逐渐练习以第三人称视角审视关系,需要帮助自己从“体验者”转变为“观察者”。
有时候,行动比思考更能带你走出困局。
行为改变情绪,远快于情绪改变行为,有时你不需要想通,只需要立刻去做不一样的事。
主动创造物理与情感的距离,练习识别哪些是你真实的情绪,哪些只是被对方激起的条件反应。试着跳出剧情,用旁观者的身份重新讲述你们的故事,看见更清晰的真相。
不再追问为什么离不开他,而是转向问自己:现在做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平静和安全?
每一个这样的问句,都在引导自己转变为,关注如何稳定地自我满足,而非继续剖析对方。
真正从现实角度出发,对方的实际行动有哪些?你的自我感受是什么?有多少感受是基于事实?关系的事实发展是什么趋势?双方进行过哪些的真实交流?
将问题从为什么离不开他,转换为现在的我需要做点什么能感到平静和安全?
当忍不住回忆过去,又被熟悉的情绪拉扯时,不用过于责备自己,当试着做些让自己平静的事却频频走神时,也不用急着否定没用。
允许自己慢慢来,真正去感受稳定的日常幸福,放弃痴迷戏剧化的玛丽苏情节,才是打破渣男情感循环的第一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