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度 AI 眼镜将在 11 月百度世界 2025 大会正式推出,计划年内开售

小度AI眼镜要来了,普通人到底需不需要一副会说话的眼镜?2025年10月,科技圈最热闹的话题之一,就是智能眼镜。百度旗下

小度AI眼镜要来了,普通人到底需不需要一副会说话的眼镜?

2025年10月,科技圈最热闹的话题之一,就是智能眼镜。

百度旗下的小度AI眼镜即将在11月的“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正式亮相,并计划在今年内开售。

这副眼镜被称作“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真的需要一副能边走边问、能识物、能翻译、还能帮你记备忘的眼镜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这副眼镜到底能做什么。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小度AI眼镜重45克,比很多普通太阳镜还轻;

配了一颗16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支持AI防抖;

续航方面,待机56小时,连续听音乐或语音交互能撑5小时以上,30分钟就能充满电。

功能上,它支持第一视角拍摄、识物百科、视听翻译、卡路里识别、智能备忘,甚至还能根据你眼前的场景推荐“氛围歌单”。

这些功能听起来很酷,但关键不在于“能做什么”,而在于“用起来顺不顺手”。

毕竟,过去十年里,智能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却寥寥无几。

智能手表勉强站稳了脚跟,智能手环早已退潮,而AR眼镜、智能头盔之类的产品,多数还停留在极客圈子里。

那么,小度这次推出的AI眼镜,凭什么能走得更远?

首先,它踩在了一个技术拐点上。

过去几年,大模型的发展让AI的理解和生成能力突飞猛进。

以前的语音助手只能机械地回答“今天天气怎么样”,现在的大模型能结合上下文、视觉信息甚至你的位置,给出更自然、更精准的回答。

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树,只需问一句“这是什么树?”,眼镜就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并告诉你它的名字、习性,甚至和它相关的诗词典故,这种体验,是过去任何智能设备都做不到的。

其次,小度背后有百度生态的支撑。

百度地图、百度搜索、百度百科这些服务已经深度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小度AI眼镜把这些能力“戴”在了头上,相当于把一个随时在线、能看能听能说的智能助理带在身边。

你不需要掏出手机、解锁、打开App、输入问题,只需开口一问,答案就来了。

这种“无感交互”,才是智能设备真正该有的样子。

当然,技术再好,也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目前来看,AI眼镜的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刚突破100万台,虽然同比增长64.2%,但相比智能手机动辄上亿的销量,还是小众产品。

不过,这个数字正在快速爬升。

预计到2029年,全球AI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

这个增长曲线,说明市场正在从“尝鲜”走向“实用”。

推动这一转变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产品设计的成熟。

早期的智能眼镜往往笨重、续航短、功能鸡肋,戴出去像科幻片里的道具。

而如今的小度AI眼镜,重量控制在45克,外观接近普通眼镜,续航也足够支撑一天的轻度使用。

更重要的是,它不再追求“全能”,而是聚焦几个高频场景:

旅行时当导游、开会时记要点、逛街时识物比价、跨语言交流时实时翻译。

这些功能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小度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阿里旗下的夸克AI眼镜也在筹备中,将整合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比价等功能;

雷鸟、影目、李未可等初创公司也在推出各自的AI眼镜产品;

就连Meta和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眼镜,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副。

这说明,AI眼镜已经不再是某个公司的孤注一掷,而是一场多方参与的集体探索。

但热闹归热闹,挑战依然不小。

首先是供应链问题。

AI眼镜需要高精度的摄像头、低功耗芯片、微型扬声器、高灵敏度麦克风,还要在轻薄结构里实现稳定组装。

目前核心元器件产能有限,良品率不高,导致很多产品发布后迟迟无法交付。

比如Rokid Glasses去年底发布,今年6月才开始首批发货。

小度虽然背靠百度和成熟的硬件合作伙伴,但能否按时量产、保证品控,仍是未知数。

其次是用户习惯的培养。

很多人对“戴一副会录音录像的眼镜”仍有心理障碍。

在公共场合使用,会不会侵犯他人隐私?

眼镜会不会误触发录音?

这些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小度在设计上做了一些努力,比如采用开放式防漏音扬声器、四麦克风阵列区分佩戴者声音,但真正赢得用户信任,还需要时间和透明的隐私政策。

最后,价格也是关键。

目前尚未公布小度AI眼镜的售价,但参考Ray-Ban Meta约300美元,约合2100元人民币的定价,国内产品如果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或许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毕竟,对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一件非必需品。

只有当它足够便宜、足够好用,才能从“科技玩具”变成“生活工具”。

那么,普通人现在该不该买一副AI眼镜?

如果你经常出差、喜欢旅行、需要频繁跨语言沟通,或者对新科技有强烈兴趣,那小度AI眼镜确实值得一试。

它能帮你省去掏手机的麻烦,在陌生城市里快速获取信息,在会议中自动记录重点,甚至在健身时告诉你眼前食物的热量。

这些小便利累积起来,可能会改变你获取信息的方式。

但如果你只是日常通勤、偶尔刷刷短视频,那它可能暂时用不上。

毕竟,手机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需求。

AI眼镜的价值,在于它能在“手不方便”或“眼睛更高效”的场景下发挥作用。

比如骑车时导航、做饭时查菜谱、逛博物馆时听讲解,这些时候,眼镜比手机更自然。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I眼镜的出现,标志着人机交互正在从“手动操作”向“自然交互”演进。

过去我们靠点击屏幕,现在靠语音、手势、眼神,未来可能靠意念。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值得记录。

小度AI眼镜或许不是最终形态,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让技术隐形,让服务显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一副会说话的眼镜吗?

答案可能因人而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技术足够成熟、产品足够贴心、价格足够亲民时,很多人会发现,原来“边走边问”“所见即所知”的生活,比想象中更舒服。

小度AI眼镜计划年内开售,这意味着最晚两个月内,普通消费者就能在电商平台或线下门店见到它。

届时,市场会给出最真实的反馈,不是靠发布会的PPT,而是靠用户的每一次佩戴、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充电。

科技产品的终极考验,从来不是参数有多强,而是你愿不愿意每天戴着它出门。

小度这次能不能做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