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如懿传》顶着《甄嬛传》姊妹篇的光环盛大登场,却让主演周迅遭遇了从业以来最猛烈的口碑危机。
从首集“少女青樱”被群嘲“强行装嫩”,到后期“佛系宫斗”被批“又当又立”,这位华语影坛首个三金大满贯影后,为何在这部剧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01 演技巅峰遇上人设悖论
周迅在《如懿传》中的表演,单从技术层面看依然可圈可点。尤其是如懿断发那场戏,她眼中含泪却倔强不屈的眼神,将一代皇后的心死与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那场被废后独坐冷宫的戏份,没有一句台词,仅靠眼神和微表情就传递出万千情绪。
然而,演技救不了人设的崩塌。如懿口口声声“人淡如菊”,却做着最双标的事——一边说着不争不抢,一边穿着姚黄牡丹服到富察皇后面前示威;嘴上说不在意后位,却指责金玉妍穿正红冲撞中宫。
这种“伪淡泊”的人设让观众难以共情。当如懿被陷害时,永远只有一句“臣妾百口莫辩”,然后等待海兰、李玉等“工具人”救场。相比《甄嬛传》中甄嬛的绝地反击,如懿的被动挨打显得格外“憋屈”。
02 少女感争议背后的残酷真相
首播当日,#周迅少女感#的话题就冲上热搜。44岁的周迅饰演15岁的青樱,即使用尽滤镜和打光,依然难掩岁月的痕迹。这波选角失误,制作团队理应背锅。
但深入看,少女感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的是,周迅特有的灵动的演技风格与如懿这个角色的“压抑”本质存在天然矛盾。周迅最擅长的是外放式的、带有棱角的表演(如《画皮》小唯、《李米的猜想》李米),而非如懿这种需要极度内敛、甚至压抑的角色。
剧中如懿的高光时刻,反而是那些打破“人淡如菊”设定的瞬间——比如与乾隆对峙时的情绪爆发。但这样的时刻太少,大部分时间,周迅都被困在“沉默是金”的表演牢笼中。
03 剧本之困:流潋紫独自操刀的遗憾
《甄嬛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对流潋紫原著的精心改编。他们将过于直白的台词转化为古韵悠长的对白,引入大量古诗词提升文化底蕴。
而《如懿传》由流潋紫独自操刀编剧,虽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风格,却也留下了诸多硬伤。剧中台词高度重复“富察氏的荣耀”、“越俎代庖”等短语,被网友戏称为“复读机式编剧法”。
更重要的是缺乏专业编剧的把控,导致剧情逻辑混乱。如懿的“黑化”来得突兀,前期一味忍让,后期突然断发决裂,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心理转变过程,让观众难以信服。
04 时代审美变迁:从慕强到共情底层
《如懿传》播出时,正值社会审美从“慕强”向“共情底层”转变的时期。观众开始青睐魏嬿婉这种“从底层逆袭”的草根角色,而非如懿这种“出生就在罗马”却自称淡泊的既得利益者。
魏嬿婉在花房和嘉妃宫里被霸凌五年,一旦得到机会,就将后宫当职场、把皇上当雇主,凡事均以结果为导向。尽管编剧让卫嬿婉看起来手段狠辣,但观众仍对她靠自己实现阶级跃迁的底层成长经历狠狠共情。
反观如懿,身为皇后却毫无威严,人人都可侵犯诬陷,甚至嘉妃、豫妃都公开表示对后位的向往。这种混乱的宫廷秩序让观众频频出戏,也更加质疑如懿的“管理能力”。
05 冤不冤?演技与角色的错位匹配
客观地说,周迅在《如懿传》中的表现虽然不如其电影中的惊艳,但依然保持了专业水准。许多细微的表情和眼神处理,依然能看出影后的功力。
但演员与角色的不匹配也是显而易见的。周迅特有的灵动的演技风格与如懿这个角色的“压抑”本质存在天然矛盾。周迅最擅长的是外放式的、带有棱角的表演,而非如懿这种需要极度内敛、甚至压抑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如懿这个角色本身就有根本性的逻辑问题——一个真正“人淡如菊”的人,根本不可能在深宫生存;而一个能在深宫生存的人,又不可能是真正的“人淡如菊”。这种人设上的悖论,让周迅的演技无处安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