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取自伟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战略远见,而其醒目的蓝色圆形核心镜面,据公开资料对比,直径约为美国海军 “海利俄斯” 系统的两倍。
2025 年 9 月 3 日,在北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上,这款编号 LY-1 的神秘舰载激光武器首次公开亮相,瞬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者的瞩目。外界一度猜测其名为 “烈炎” 或 “烈阳”,但真相近日由《兵工科技》等国内权威军事杂志揭晓 —— 它叫 “燎原一号”。这一命名不仅澄清了外界猜测,更揭示了中国海军构建 “最后一道防线” 的战略思维与哲学根基。
“燎原一号” 的命名源自伟 人 1930 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经典论断,这一饱含战略智慧的表述,精准映射了中国定向能武器的发展路径。
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中国军工发展的深层哲学 —— 一项尖端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正如星火燎原,始于微末探索,终成变革大势。恰恰象征激光技术起步虽聚焦于近程防御,却蕴含重塑海战规则的巨大潜力,这正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作战转型的技术缩影。
LY-1 的曝光绝非单一武器的亮相,更是一种战略思维的宣示。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在定向能武器这一尖端领域,已完成从技术跟踪到局部领先的关键性跨越。
在 9 月 3 日的阅兵式上,“燎原一号” 以其标志性的蓝色圆形光学孔径成为焦点。经公开影像比对,其核心光学系统直径约为美国 “海利俄斯”激光武器的两倍,配套的自适应光学组件、多波段传感器和液压升降机构集成度也显著更高。
据《兵工科技》披露,该系统功率输出预计可达 180 至 250 千瓦级别,显著高于美国海军现役测试的 150 千瓦级 “海利俄斯” 系统。作为专为近程防御设计的定向能武器,它与远程 HHQ-9C、中程 HQ-16C 和短程 HQ-10A 导弹系统形成严密互补,构建起多层次防空火力网。
“燎原一号” 的作战效能堪称颠覆性:通过高能激光的烧蚀效应可直接击穿弹体、致盲光电导引头,甚至精准破坏导弹控制舱等关键部件。更具革命意义的是其 “无限弹药” 特性 —— 只需舰艇电力系统持续供给,即可实现连续作战,单次拦截成本不足 10 美元。这与美国用数百万美元防空导弹拦截数千美元无人机的 “成本倒挂” 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抗无人机蜂群或多波次导弹饱和攻击时优势尤为突出。
“燎原一号” 被明确界定为海军防空体系的 “最后一道防线”,它与各型导弹、近防炮共同构成 “远近衔接、软硬一体” 的立体防御网络,专门填补传统武器在末段拦截中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目前尚未正式列装现役作战舰艇,但技术成熟度正快速提升:自 2019 年启动原型机测试以来,已完成多轮陆上验证,2024 年更在 071 型两栖船坞运输舰上完成海上平台试验,其测试路径与美国在圣安东尼奥级登陆舰上的激光武器验证逻辑高度相似。激光武器的舰载应用确实面临三大核心挑战:舰艇电力分配、高功率运行下的热管理,以及与现有作战系统的兼容性,这些技术难点的突破需要系统性攻关。
“燎原一号” 的模块化设计为后续升级预留了空间,未来可通过强化动力单元提升功率输出,甚至有望取代 630、730、1130 等传统近防炮系统。这不仅能减少弹药存储需求、降低舰艇负重,更能从根本上提升末端防御的持续作战能力。
中国对激光武器的发展始终秉持 “务实协同” 的哲学思维 —— 不追求 “万能武器” 的神话,而是强调 “体系融入” 的实战价值。
正如 “燎原” 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成势,激光武器也存在天然局限:大气层中的雨、雾、烟尘会显著衰减光束能量,使其难以应对中远程弹道导弹。因此,“燎原一号” 从设计之初就确立了与导弹、近防炮 “长期共存、优势互补” 的定位,这种思路体现了中国军工 “不恋单点突破、注重体系制胜” 的务实理念。
这种系统化思维在与美国的对比中尤为清晰:美国 “海利俄斯” 虽已安装于 “普雷布尔” 号驱逐舰并计划部署日本,但至今未形成实战能力 —— 不仅单次只能瞄准一个目标难以应对集群攻击,还受气象条件严重制约,且现役舰艇电力分配难题导致其无法稳定运行。中国则从研发初期就将 “燎原一号” 纳入舰艇作战体系统筹设计,电力需求与舰体供电系统的匹配性测试同步推进,研发与验证进程更为协调有序。
从技术参数到战略定位,从命名哲学到体系设计,“燎原一号” 展现的不仅是一件新式武器,更是一套完整的军事发展理念。这把悄然点燃的 “东方之火”,正以 “星星之火” 的起点,推动海战防御从 “弹药依赖” 向 “能量驱动” 转型,映照出中国海军从技术追随到创新引领的战略跨越。正如其蓝色镜面反射的光芒,中国海军的激光时代已悄然铺展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