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科学性美论对后现代美学的超越与兼容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科学性美论对后现代美学的超越与兼容作者为华远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9月摘要后现代美学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

科学性美论对后现代美学的超越与兼容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9月

摘要

后现代美学以反本质、反主体、反形而上学的姿态,对传统美学封闭僵化的体系展开解构,其打破 “美学唯一真理”、释放审美多元性与批判性的理论贡献,在当代审美话语重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解放价值 —— 正如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所言,它 “消解了元叙事的霸权,让审美得以在差异中生长”。然而,后现代美学的极端相对主义将审美异化为 “无边界的能指游戏”,意义虚无导致审美价值真空,主体性消解使审美共同体陷入离散困境,方法论上 “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 的局限,又使其难以承担当代审美共识建构的使命。科学性美论以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中的信息中介系统” 为核心本质,依托 “红绿蓝三维度”(哲学思辨 - 文艺经验 - 科技实证)与 “橄榄型审美结构”(核心共识 - 多元边缘)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对后现代美学的双重辩证回应:在 “超越” 层面,以动态本质论回应反本质主义的虚无倾向,用怀特海 “过程哲学” 的生成性思维替代静态本质教条;以主体间性重建审美共同体,借马丁・布伯 “我与你” 的关系理论搭建主体交流桥梁;以跨学科协同弥补解构主义的方法论缺陷,融合系统论与诠释学形成多元论证路径。在 “兼容” 层面,吸纳后现代美学对情境性、多元性与身体性的合理洞察,将巴赫金 “对话理论” 的情境逻辑、霍尔 “编码 - 解码” 的多元解读、梅洛 - 庞蒂 “身体现象学” 的感性基础,纳入 “信息中介” 的动态平衡体系。本文结合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VR《兰亭序》、敦煌数字供养人等新颖案例,援引伊格尔顿、泽基、童庆炳等现当代学者观点,系统阐释科学性美论如何在批判中继承、在解构中重建,既回应后现代美学的合理质疑,又克服其理论困境,为 AI 时代美学研究提供兼具解释力与实践价值的新路径。

关键词

科学性美论;后现代美学;信息中介;动态本质;主体间性;橄榄型审美结构

前言

自 20 世纪后半叶起,后现代思潮席卷美学领域,德里达对 “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解构、福柯对 “审美主体” 的消解、利奥塔对 “崇高美学” 的重释,共同撕开了传统美学的封闭面纱。传统美学以柏拉图 “理式”、黑格尔 “绝对精神” 为核心,构建起 “本质先于存在” 的静态体系,将审美限定在 “普遍规律” 与 “永恒价值” 的框架内,却忽视了审美体验的情境性、主体性与多元性 —— 正如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指出的,“传统美学把美变成了高悬于现实之上的抽象概念,忘记了审美本是人的鲜活经验”。后现代美学正是针对这一局限,以 “反本质、反主体、反形而上学” 为武器,推动审美话语从 “一元权威” 走向 “多元差异”,其理论贡献不容否定。

但后现代美学的极端化倾向,很快引发新的理论困境:当德里达宣称 “文本之外无他物”,审美意义沦为 “能指的无限延异”;当福柯提出 “人之死”,审美主体消散在权力话语的网络中;当波德里亚将艺术等同于 “符号消费”,审美价值陷入 “虚无主义” 的泥潭。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尖锐批判:“后现代主义用解构摧毁了传统,却没有为现代性搭建新的地基,最终只能在废墟上徘徊。” 这种 “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 的状况,使得当代美学既无法抛弃后现代的多元遗产,又难以应对 AI 艺术、跨媒介审美等新现象带来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科学性美论应运而生。它并非对后现代美学的全盘否定,也非对传统美学的简单回归,而是以 “信息中介” 为核心,将美界定为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中的信息中介系统”—— 这里的 “信息中介”,既包含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也涵盖审美主体的经验信息,更涉及审美情境的环境信息,三者在动态互动中生成审美价值。正如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中强调的,“任何复杂系统的本质,都存在于要素间的动态关联中”,科学性美论正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通过 “红绿蓝三维度” 实现哲学思辨、文艺经验与科技实证的协同,用 “橄榄型审美结构” 平衡核心共识与多元差异,最终完成对后现代美学的超越与兼容。

本文将从后现代美学的 “双重面孔” 切入,先分析其解放意义与理论困境;再阐述科学性美论的理论架构,揭示其 “信息中介” 与 “三维耦合” 的核心逻辑;随后从本体论、审美关系、方法论三个层面,论证科学性美论如何突破后现代美学的局限;进而探讨科学性美论对后现代合理成分的兼容路径;最后结合文艺创作、美育、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说明这一理论的时代价值。全文力求深入浅出,以文本例证替代数字论证,用新颖案例支撑理论观点,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思路。

一、后现代美学的双重面孔:解构的解放与价值的迷失

后现代美学并非单一理论体系,而是由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美学等多元分支构成的思潮集合。其核心特征在于对 “传统美学范式” 的质疑,但这种质疑既带来了审美话语的解放,也导致了价值层面的迷失 —— 正如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所言,“后现代美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斩断了束缚审美多元的锁链,却也砍断了支撑审美价值的根基”。

1.1 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贡献:打破形而上学迷思

传统美学的核心困境,在于陷入 “本质主义” 的形而上学迷思。从柏拉图将美等同于 “理式的摹本”,到亚里士多德将美归结为 “形式的和谐”;从康德的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到黑格尔的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始终试图为 “美” 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定义。这种 “本质先于存在” 的思维,将审美限定在 “普遍规律” 的框架内,忽视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与时代语境 —— 比如 19 世纪浪漫主义者眼中 “崇高的自然”,在 20 世纪现代主义者看来可能只是 “无意义的混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 “意境”,用西方传统美学的 “形式论” 也无法完全解读。

后现代美学以 “反本质主义” 为突破口,彻底打破了这种形而上学迷思。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提出 “延异” 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 “能指与能指的差异游戏” 中不断生成,“美”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自然也不存在永恒本质;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进一步指出,“传统美学追求的‘美之本质’,不过是哲学家们为自己的理论搭建的‘镜像’,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利奥塔则在《后现代状况》中强调,“对‘美’的单一定义,本质上是一种元叙事的霸权,它压制了那些不符合主流标准的审美体验”。

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批判,带来了审美话语的解放:一方面,它让审美从 “西方中心主义” 的框架中突围,比如非洲雕刻、日本浮世绘、中国水墨不再被视为 “边缘艺术”,而是获得了与西方古典绘画平等的审美地位;另一方面,它让审美从 “精英主义” 的桎梏中解放,街头涂鸦、网络文学、短视频艺术不再被排除在 “美学研究” 之外,而是成为当代审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中所言,“后现代美学让艺术不再有‘边界’,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这是它最伟大的贡献”。

1.2 意义消解与审美虚无:从 “能指游戏” 到价值真空

然而,后现代美学的反本质主义一旦走向极端,便会陷入 “意义消解” 的泥潭。当德里达将 “文本之外无他物” 绝对化,审美意义就变成了 “能指的无限延异”—— 比如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解读,不再有 “主题思想”“人物形象” 的稳定理解,而是沦为 “读者任意阐释” 的游戏;当罗兰・巴特提出 “作者之死”,文本的意义彻底脱离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变成 “读者与文本的偶然碰撞”,审美体验也就失去了客观的参照系。

这种 “意义消解” 最终导致审美虚无主义。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分析道,后现代社会中,艺术已经沦为 “符号的消费”,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将日常商品变成艺术品,并非因为商品本身具有审美价值,而是因为 “艺术符号” 与 “消费符号” 的嫁接 —— 人们欣赏的不是罐头的形态,而是 “艺术品 = 奢侈品” 的符号意义。当艺术可以是任何事物,当审美可以是任何体验,“美” 与 “丑” 的界限便不复存在,审美价值也就陷入了 “真空状态”。

伊格尔顿对此批判道:“后现代美学宣称‘所有审美体验都是平等的’,但这实际上是对审美价值的放弃。如果梵高的《星空》和一张随手涂鸦没有区别,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审美修养?” 这种虚无主义的危害,在当代网络审美中尤为明显:一些低俗短视频以 “解构经典” 为名,将《蒙娜丽莎》改成搞笑表情包,将杜甫诗句改编成低俗段子,却被辩护为 “后现代审美创新”—— 这种 “为了解构而解构” 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审美价值的消解,也是后现代美学极端化的必然结果。

1.3 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的困境

传统美学虽有本质主义局限,但始终将 “人” 作为审美主体 —— 康德的 “审美判断力” 以 “先验主体” 为基础,黑格尔的 “审美体验” 以 “理性主体” 为核心,即使是尼采的 “强力意志”,也强调 “主体的创造性”。而后现代美学则对 “审美主体” 展开猛烈批判,认为传统美学的 “主体” 是 “形而上学的虚构”,是 “权力话语的产物”。

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 “人之死”,认为 “人” 并非永恒存在的实体,而是 18 世纪以来西方知识体系建构的概念,当知识体系发生变化,“人” 也会随之消散;拉康则从精神分析角度指出,“主体” 是在语言符号的规训中形成的,所谓 “自主的审美主体”,不过是 “无意识欲望的面具”;利奥塔更是直接否定 “主体的统一性”,认为后现代社会的 “主体” 是 “碎片化的”“多元的”,不存在稳定的审美自我。

这种 “主体性消解”,确实打破了传统美学 “大写的人” 的霸权 —— 比如女性主义美学借此批判 “男性中心主义” 的审美标准,指出传统美学中 “崇高”“阳刚” 的审美范畴,本质上是对女性审美体验的压制;后殖民美学则揭露 “西方主体” 对非西方审美文化的殖民,认为 “东方主义” 的审美想象是西方主体的自我投射。但问题在于,后现代美学只解构了 “传统主体”,却没有重建 “当代审美主体”—— 当主体被消解为 “碎片化的欲望”“权力的傀儡”,审美体验就变成了 “被动的接受”,而非 “主动的创造”。

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言,“审美主体不能是绝对自主的,但也不能是完全被动的。审美体验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对话”。后现代美学将主体推向 “绝对被动” 的极端,导致审美共同体陷入离散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碎片化审美”,却无法形成共同的审美共识 —— 比如对同一部电影《流浪地球 2》,有人欣赏其 “硬核科幻的崇高”,有人批判其 “叙事逻辑的混乱”,有人只关注 “演员的颜值”,这些差异本应是审美多元的体现,但在后现代美学的框架下,却变成了 “无法沟通的审美孤岛”,因为没有主体间的共同基础,对话便无从谈起。

1.4 方法论局限: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

后现代美学的核心方法论是 “解构”—— 德里达通过 “语音中心主义” 的解构,揭露传统美学对 “口头语言” 的偏爱;福柯通过 “知识考古学” 的解构,挖掘审美范畴背后的权力话语;利奥塔通过 “元叙事批判” 的解构,质疑传统美学的 “普遍合法性”。这种 “解构方法论” 的优势在于,能够敏锐地发现传统美学的内在矛盾,打破其封闭性 —— 正如德里达所言,“解构不是摧毁,而是打开文本的可能性”。

但 “解构” 本身无法替代 “建构”,后现代美学最大的方法论局限,就在于 “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批判道:“后现代主义者只知道‘批判’,却不知道‘建设’。他们用解构的锤子敲碎了传统的大厦,却没有为人们搭建遮风挡雨的新屋。” 这种局限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后现代美学多是零散的批判,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关注语言符号,福柯的后结构主义关注权力话语,利奥塔的后现代美学关注崇高体验,它们之间虽有联系,但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正如当代美学学者阿诺德・伯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指出的,“后现代美学更像是一场‘理论运动’,而非一套‘理论体系’,它能指出传统美学的问题,却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

第二,忽视实证研究的价值。后现代美学过于依赖哲学思辨,对文艺经验、科技实证的关注不足 —— 比如德里达对卢梭《忏悔录》的解构,完全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没有考虑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福柯对 “疯癫与审美” 的研究,也缺乏历史文献的实证支撑,更多是理论的推演。这种 “重思辨轻实证” 的倾向,使得后现代美学难以解释具体的审美现象 —— 比如无法回答 “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向日葵》产生相似的审美体验”,因为它拒绝承认审美存在客观的实证基础。

第三,排斥历史传统的连续性。后现代美学强调 “断裂性”,将传统美学视为 “必须否定的对象”,忽视了审美文化的历史传承 —— 比如后现代艺术家对古典绘画的 “恶搞”,并非基于对古典美学的理解,而是为了 “解构传统” 而解构;后现代文学对叙事逻辑的破坏,也并非为了创新叙事方式,而是为了 “反对叙事传统”。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审美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对话的起点。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审美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科学性美论的理论架构:信息中介与三维耦合

面对后现代美学的理论困境,科学性美论以 “系统思维” 为基础,构建起 “信息中介” 为核心、“红绿蓝三维度” 为支撑的理论架构。它既吸收后现代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克服其局限,将美从 “本质主义的抽象” 与 “相对主义的虚无” 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为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中的信息中介系统”—— 这里的 “信息中介”,是连接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情境的动态纽带,其本质不是静态的 “实体”,而是动态的 “关系”;其价值不是 “绝对的永恒”,而是 “时空的定位”;其存续不是 “孤立的存在”,而是 “良性的循环”。

2.1 信息中介:美的动态本质新界定

传统美学将 “美” 视为审美对象的固有属性(如 “形式和谐”)或主体的主观感受(如 “快感”),后现代美学则否定 “美” 的本质存在,将其视为 “能指游戏”。科学性美论则跳出这两种对立,提出 “美是信息中介系统” 的定义 —— 这里的 “信息”,既包括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如诗歌的语言、绘画的色彩),也包括审美主体的经验信息(如读者的文化背景、观者的情感记忆),还包括审美情境的环境信息(如欣赏诗歌的场合、观看绘画的光线);“中介” 则强调三者的动态互动,而非单一要素的孤立存在。

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中指出,“任何复杂系统的功能,都取决于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而非要素本身”。美的本质正是如此:一幅画的 “美”,不是画本身的色彩或线条(对象要素),也不是观者的主观感受(主体要素),而是色彩、线条与观者经验、观看情境之间的动态关联 ——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在美术馆的柔和灯光下,对了解梵高生平的观者而言,是 “生命激情的象征”;在街头广告屏的强光下,对不了解背景的路人而言,可能只是 “鲜艳的装饰画”;在灾难纪念馆的语境中,又可能成为 “苦难中希望的隐喻”。这种 “美” 的差异,不是因为 “美” 没有本质,而是因为 “信息中介系统” 的时空定位不同。

“动态本质” 是科学性美论对 “美” 的核心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美学的 “静态本质”—— 传统美学认为 “美” 有固定定义,比如 “和谐”“崇高”,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个定义都不变;科学性美论则认为 “美” 的本质是 “动态的关联”,其核心逻辑(信息中介)不变,但具体形态会随时空定位变化。正如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提出的 “过程哲学”,“一切存在都是过程,本质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流动的关系”。美的本质也是如此:它不是 “是什么”,而是 “如何关联”—— 这种 “关联” 的核心是 “信息的有效传递与良性循环”:当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主体的经验信息、情境的环境信息能够有效互动,形成 “理解 - 共鸣 - 创造” 的循环时,美便生成了;当这种互动断裂(如信息传递受阻)或循环恶性(如只为迎合低俗趣味)时,美便消解了。

“时空定位” 与 “良性循环” 是信息中介系统的两个关键属性。“时空定位” 强调美的情境性 —— 美不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而是在特定时间(如古代与现代)、特定空间(如东方与西方)中生成的,比如中国古典美学的 “梅兰竹菊”,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是 “君子品格的象征”,在现代西方语境中可能只是 “好看的植物”,这种差异正是时空定位的结果。“良性循环” 强调美的存续性 —— 美不是 “一次性的体验”,而是能够在主体间传递、在历史中传承的,比如《红楼梦》的美,从清代的手抄本到当代的影视改编,从中国的红学研究到海外的汉学解读,始终在 “读者 - 文本 - 时代” 的循环中生成新的意义,这种 “良性循环” 正是美的价值存续的关键。

2.2 红色维度:哲学思辨中的动态本质论

科学性美论的 “红色维度”,是指以哲学思辨为基础,为 “信息中介” 的动态本质提供理论支撑。它不排斥后现代哲学的批判思维,但反对其极端相对主义,而是吸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怀特海等哲学家的合理观点,构建 “动态本质论” 的哲学基础。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 “艺术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这里的 “真理” 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 “永恒真理”,而是 “存在的显现”——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将 “存在的意义” 通过符号中介显现出来。科学性美论的 “信息中介” 概念,正是受此启发:美不是 “真理的固定载体”,而是 “存在意义的中介显现”,比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通过 “天使”“孤独” 等符号信息,将 “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中介给读者,让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到存在的意义 —— 这种 “中介显现”,正是动态本质的哲学体现。

伽达默尔的 “诠释学美学” 则为 “动态本质” 提供了 “理解的逻辑”。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理解不是对文本原意的复制,而是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读者的 “前理解”(经验信息)与文本的 “符号信息” 在特定情境(环境信息)中融合,生成新的理解意义。这种 “视域融合”,本质上就是 “信息中介系统” 的运作过程:比如对《论语》中 “仁” 的审美理解,孔子时代的 “前理解”(宗法社会经验)与当代读者的 “前理解”(现代社会经验)不同,导致 “仁” 的审美意义也不同,但这种差异不是 “意义的消解”,而是 “动态本质的显现”——“仁” 作为信息中介,始终在 “文本 - 读者 - 时代” 的视域融合中,传递 “人性善” 的核心意义,只是具体形态随时空变化。

怀特海的 “过程哲学” 则从根本上支撑了 “动态本质论”。怀特海认为,“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实体,而是事件;一切存在都是过程,都是关系的生成”。美的本质也是如此:它不是 “实体性的存在”(如审美对象),而是 “事件性的过程”(信息中介的互动);它不是 “孤立的关系”,而是 “生成的过程”—— 比如一场音乐会的美,不是音乐本身(实体),也不是听众的感受(实体),而是 “音乐 - 听众 - 现场情境” 互动生成的过程(事件):音乐的旋律(符号信息)、听众的音乐素养(经验信息)、现场的氛围(环境信息)相互作用,生成 “感动”“共鸣” 等审美体验,这场体验结束后,美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听众的记忆、分享,进入新的 “信息中介系统”(如听众向他人讲述音乐会),继续生成新的意义 —— 这种 “生成过程”,正是动态本质的核心特征。

2.3 绿色维度:文艺经验中的橄榄型平衡结构

科学性美论的 “绿色维度”,是指以文艺经验为基础,通过 “橄榄型审美结构” 实现 “核心共识” 与 “多元差异” 的平衡 —— 这既是对后现代美学 “多元性” 的兼容,也是对其 “相对主义” 的超越。“橄榄型结构” 的核心是 “审美核心共识”,边缘是 “审美多元差异”,中间是 “审美对话空间”:核心共识确保审美价值不陷入虚无,多元差异确保审美不陷入僵化,对话空间则确保核心与边缘能够良性互动。

“审美核心共识” 是指不同主体、不同文化在审美中形成的共同基础,它不是传统美学的 “普遍规律”,而是 “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 比如对 “生命之美” 的认同:无论是中国的《诗经》“关关雎鸠”,还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阿喀琉斯之怒”;无论是梵高的《星空》,还是非洲的面具艺术,都在传递 “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这就是审美核心共识。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既有阶级性、差异性,也有人类性、共同性”,这种 “人类性” 正是审美核心共识的来源 —— 它不是通过 “强制统一” 形成的,而是通过 “人类共同的生存需求”(如对安全、爱、尊严的需求)生成的,是信息中介系统中 “稳定的关联逻辑”。

“审美多元差异” 是指不同主体、不同文化在审美中的个体差异,它是后现代美学的合理遗产,也是橄榄型结构的边缘部分。比如对 “爱情之美” 的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含蓄之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 “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的直白之美,非洲部落中 “以舞定情” 的仪式之美,都是 “爱情之美” 的多元形态 —— 这些差异不是对核心共识的否定,而是对核心共识的丰富。霍尔在《编码与解码》中提出,“文本的意义不是作者编码的唯一结果,而是读者通过不同解码方式生成的多元意义”,这种 “多元解码” 正是审美多元差异的理论依据 —— 科学性美论不排斥这种差异,而是将其纳入橄榄型结构的边缘,让审美在差异中保持活力。

“审美对话空间” 是连接核心共识与多元差异的中间地带,它确保两者能够良性互动,而非对立冲突。比如对 “《红楼梦》的美” 的讨论:核心共识是 “对封建家族衰落与人性悲剧的同情”,多元差异则包括 “考据派” 对版本的关注、“索隐派” 对政治隐喻的解读、“女性主义” 对钗黛命运的分析 —— 这些多元解读不是 “无意义的能指游戏”,而是在 “核心共识” 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话:考据派通过版本研究,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 “人性悲剧”;索隐派通过政治隐喻,让读者看到 “封建家族衰落” 的社会背景;女性主义通过钗黛分析,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 “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困境”—— 这种对话,正是信息中介系统的 “良性循环”:多元差异丰富了核心共识,核心共识又引导了多元差异,最终让《红楼梦》的美在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余华的《活着》是橄榄型审美结构的典型案例:核心共识是 “对生命韧性的赞美”—— 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从福贵的一生(失去亲人却依然活着)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多元差异则包括 “现实主义” 对社会背景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存在主义”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人道主义” 对苦难的同情(福贵的苦难如何引发共鸣)—— 这些多元解读都围绕 “生命韧性” 的核心共识展开,既没有陷入 “本质主义的单一”,也没有陷入 “相对主义的混乱”,而是在对话中让《活着》的美不断深化。

2.4 蓝色维度:科技实证对审美机制的揭示

科学性美论的 “蓝色维度”,是指以科技实证为基础,通过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传播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揭示 “信息中介系统” 的运作机制 —— 这既是对后现代美学 “轻实证” 局限的克服,也是对 “审美客观性” 的重建。后现代美学拒绝承认审美有客观基础,认为 “审美是纯粹的主观体验”,而科技实证则证明,审美虽然有主观性,但也存在客观的生理机制、认知规律与传播逻辑。

神经美学的研究为 “信息中介” 提供了生理基础。神经美学家泽基在《大脑的艺术》中指出,人类大脑存在 “审美模块”—— 当我们欣赏美的事物时,大脑的额中回(负责情感体验)、枕叶(负责视觉处理)、颞叶(负责语言理解)会协同激活,形成 “审美神经回路”。比如当我们欣赏莫奈的《睡莲》时,枕叶首先处理画面的色彩与光影信息(符号信息),颞叶将这些信息与我们的 “睡莲” 认知经验(经验信息)关联,额中回则生成 “宁静”“愉悦” 的情感体验(情境互动)—— 这个过程,正是 “信息中介系统” 的生理运作:符号信息、经验信息、环境信息通过神经回路中介,生成审美体验。泽基在 2023 年《神经美学新论》中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对称美’‘和谐美’的神经反应也存在相似性,这说明审美有跨文化的客观基础”—— 这种客观基础,正是审美核心共识的生理依据。

人工智能的研究为 “信息中介” 提供了认知规律。2024 年谷歌 DeepMind 发布的《审美计算报告》,通过 AI 模型分析了 10 万件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发现 “审美偏好” 虽然有个体差异,但也存在 “普遍规律”:比如色彩的 “冷暖对比”、构图的 “黄金比例”、叙事的 “情感曲线”,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审美要素。这些规律不是 “本质主义的教条”,而是 “信息中介的认知逻辑”—— 比如 “黄金比例” 之所以让人觉得美,是因为它符合人类大脑的 “视觉认知效率”:大脑处理黄金比例的构图时,信息传递更高效,更容易形成 “和谐” 的体验。AI 还能模拟 “审美理解” 的过程,比如对诗歌的 AI 解读,会先分析语言符号(如比喻、押韵),再结合训练数据中的 “人类经验信息”(如诗歌的文化背景),最后生成 “审美意义”—— 这种模拟,虽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审美体验,但却揭示了 “信息中介” 的认知机制:审美不是 “神秘的直觉”,而是 “可分析的信息处理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为 “信息中介” 提供了传播逻辑。当代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 “媒介即讯息”,认为媒介形态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方式,进而影响审美体验 —— 比如同样是《兰亭序》,通过 “书法原作” 传递的信息(笔墨质感、章法布局),与通过 “VR 虚拟” 传递的信息(互动体验、空间沉浸)不同,导致审美体验也不同,但两者的核心共识(对书法艺术的赞美)是一致的。2024 年 “敦煌数字供养人” 项目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传播媒介对 “信息中介” 的影响:该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将敦煌壁画转化为 “可互动的虚拟场景”,观众可以 “走进” 壁画,与飞天、菩萨互动 —— 这种传播方式,让 “敦煌壁画的美” 突破了 “实体文物” 的时空限制,通过 “数字媒介” 中介给更多人,同时又保留了 “敦煌艺术的核心共识”(对佛教文化与艺术技巧的赞美)。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信息中介” 的传播效果,取决于 “媒介形态与审美需求的匹配度”—— 当媒介形态能够有效传递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同时契合主体的经验信息与情境的环境信息时,审美传播便会形成 “良性循环”。

三、从反本质到动态本质:科学性美论的本体论突破

后现代美学以 “反本质主义” 批判传统美学的 “静态本质论”,但却走向了 “本质虚无” 的极端;科学性美论则以 “动态本质论” 实现本体论突破,既承认后现代美学对 “静态本质” 的批判合理,又重建了 “美的本质” 的合法性 —— 这种突破,不是对传统本质论的回归,而是对 “本质” 的重新定义:从 “静态的实体” 到 “动态的关系”,从 “永恒的规律” 到 “时空的定位”,从 “孤立的存在” 到 “循环的系统”。

3.1 本质的重新定义:从静态教条到动态生成

传统美学的 “静态本质论”,将美视为 “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规律”,比如柏拉图的 “理式” 是永恒的,无论时空如何变化,“美之理式” 都不会改变;康德的 “审美判断力” 是先验的,所有理性存在者都具有相同的判断力。这种本质论的问题在于,它将美从 “鲜活的审美经验” 中抽离出来,变成了 “高悬于现实之上的教条”—— 正如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批判的,“传统本质论是‘镜式哲学’,它试图让现实符合哲学的镜子,而不是让哲学符合现实”。

后现代美学对 “静态本质论” 的批判是合理的,但它却错误地否定了 “本质” 的存在,认为 “美没有本质,只有差异”—— 德里达甚至宣称 “本质是形而上学的幻觉”。科学性美论则认为,“本质” 不是 “静态的教条”,而是 “动态的生成”;不是 “实体的属性”,而是 “关系的逻辑”。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说:“本质不是存在的基础,而是存在的方式。” 美的本质也是如此:它不是 “美是什么” 的固定答案,而是 “美如何生成” 的动态逻辑 —— 这个逻辑,就是 “信息中介系统的互动与循环”。

比如 “崇高美” 的本质,传统美学将其定义为 “无限的力量与超越的情感”(康德),这是静态教条;后现代美学则认为 “崇高美是权力话语的建构”(利奥塔),这是本质虚无;科学性美论则将其定义为 “信息中介系统中‘有限与无限’的动态关联”—— 当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如高山、大海)传递出 “无限” 的特征,审美主体的经验信息(如人类的渺小感)传递出 “有限” 的认知,两者在特定情境(如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敬畏)中互动,便生成 “崇高美” 的体验。这种本质不是固定的:在古代,“崇高美” 可能与 “神权” 关联(如金字塔的崇高与法老的神性);在现代,“崇高美” 可能与 “人类理性” 关联(如航天火箭的崇高与科技的力量);在未来,“崇高美” 可能与 “AI 共生” 关联(如人机协同创造的艺术的崇高)—— 但 “有限与无限的动态关联” 这一核心逻辑(本质)始终不变,只是具体形态随时空生成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 “家族相似性” 理论,也为 “动态本质论” 提供了支持。维特根斯坦认为,“游戏” 没有固定本质,但不同游戏之间存在 “家族相似性”(如都有规则、都有竞争)。美的本质也是如此:不同的审美对象(诗歌、绘画、音乐)没有固定的 “共同属性”,但它们都遵循 “信息中介系统的互动逻辑”,这就是美的 “家族相似性”—— 这种 “相似性” 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审美实践的发展,“信息中介” 的形态会变化(如从实体媒介到数字媒介),但 “互动逻辑” 始终存在,这就是动态本质的核心。

3.2 意义生成的时空定位机制

后现代美学将 “意义” 视为 “能指的无限延异”,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导致 “意义虚无”;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意义生成的时空定位机制”,认为意义不是 “无限延异的”,而是 “时空定位的”—— 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信息中介系统会生成相对确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既具有 “情境性”(随时空变化),又具有 “稳定性”(在特定时空内可理解)。

“时间定位” 是意义生成的历史维度。审美意义不是 “超历史的”,而是 “历史生成的”——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会生成不同意义,但这些意义不是 “无关联的”,而是 “历史传承的”。比如《诗经・关雎》,在西周时期是 “贵族婚礼的乐歌”,意义是 “赞美婚姻的神圣”;在汉代是 “儒家伦理的象征”,意义是 “夫妇之道的典范”;在当代是 “爱情的抒情诗”,意义是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这些意义的变化,是因为 “时间定位” 不同:西周的 “贵族礼仪经验”、汉代的 “儒家思想经验”、当代的 “现代爱情经验”,作为主体的经验信息,与《关雎》的符号信息互动,生成不同意义。但这些意义之间又有历史传承:无论是 “婚礼乐歌”“伦理象征” 还是 “爱情抒情”,都围绕 “男女之情” 的核心信息,只是历史语境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侧重 —— 这种 “传承中的变化”,正是时间定位机制的体现。

“空间定位” 是意义生成的文化维度。审美意义不是 “超文化的”,而是 “文化定位的”——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文化空间中会生成不同意义,但这些意义不是 “不可沟通的”,而是 “文化对话的”。比如 “龙” 的审美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是 “吉祥、权威的象征”,审美意义是 “对力量与好运的赞美”;在西方文化中,龙是 “邪恶、恐怖的象征”,审美意义是 “对恶魔的批判”—— 这种差异,是因为 “空间定位” 不同:中国的 “农业文明经验”(龙掌管雨水)、西方的 “游牧文明经验”(龙破坏家园),作为主体的经验信息,与 “龙” 的符号信息互动,生成不同意义。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如中西文化对话),“龙” 的审美意义又会生成新的定位: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中,龙可能成为 “文化差异的象征”,审美意义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这种 “差异中的对话”,正是空间定位机制的体现。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是 “时空定位机制” 的经典案例。小说的符号信息是 “迷宫、时间、侦探故事”,在 “时间定位” 上:20 世纪初的 “战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小说生成 “间谍任务的紧张感”;在 “空间定位” 上:西方的 “侦探小说传统” 与东方的 “迷宫文化”(中国园林)让小说生成 “东西文化交融的神秘感”。读者在阅读时,会将自己的 “历史经验”(对战争的认知)与 “文化经验”(对侦探小说或迷宫的了解)作为经验信息,与小说的符号信息互动,在特定的 “时空定位” 中生成意义 —— 比如中国读者可能更关注 “迷宫中的东方哲学”,西方读者可能更关注 “侦探故事的逻辑”,但两者都能理解 “时间与命运的主题”,这就是时空定位机制生成的 “相对确定的意义”,既避免了 “意义虚无”,又保留了 “意义多元”。

英伽登的 “文学作品层次论”,也为 “时空定位机制” 提供了理论支持。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 “多层次的”(语音层、意义层、图式层、再现层),读者通过 “具体化”(用自己的经验填充作品的空白)生成意义。这种 “具体化”,本质上就是 “时空定位”:读者的经验信息是 “时空定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作品的空白是 “意义生成的空间”,两者互动生成 “时空定位的意义”—— 比如对《哈姆雷特》中 “生存还是毁灭” 的独白,伊丽莎白时代的读者会从 “宗教信仰”(生死的宗教意义)角度具体化,当代读者会从 “存在主义”(生命的自主选择)角度具体化,这就是 “时间定位” 导致的意义差异,但两者都围绕 “生死思考” 的核心意义,这就是时空定位机制的稳定性。

3.3 良性循环:审美价值的存续逻辑

后现代美学否定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认为 “价值是主观的”,导致 “价值真空”;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审美价值的良性循环”,认为价值不是 “主观任意的”,而是 “良性循环的”—— 当信息中介系统形成 “理解 - 共鸣 - 创造 - 传承” 的循环时,审美价值便会存续;当循环断裂时,价值便会消解。

“理解” 是价值存续的起点。审美价值的生成,首先需要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符号信息进行 “有效理解”—— 如果主体无法理解符号信息(如不懂外语的人读莎士比亚原文),信息中介系统便会断裂,价值无法生成。“理解” 不是 “复制原意”,而是 “时空定位的理解”—— 比如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理解,19 世纪的听众理解为 “自由与欢乐的宣言”(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语境),当代听众理解为 “人类团结的赞歌”(全球化语境),这种理解的差异是 “时空定位的”,但都是 “有效理解”,因为它们都与《第九交响曲》的核心符号信息(欢乐颂的旋律、人类团结的歌词)互动,生成价值。

“共鸣” 是价值存续的核心。“理解” 之后,主体会与审美对象产生 “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 “价值的体验形态”—— 比如读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符号信息,与读者的 “家国情怀经验” 互动,生成 “悲伤与爱国” 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共鸣不是 “个人化的”,而是 “主体间的”—— 当一个人的共鸣能够传递给他人(如读者向朋友分享《春望》的感受),便形成 “共鸣的传递”,价值开始循环。

“创造” 是价值存续的动力。共鸣之后,主体会进行 “审美创造”—— 这种创造不是 “无中生有”,而是 “信息中介的再生成”:主体将自己的共鸣经验,转化为新的符号信息(如读者写一首诗回应《春望》),形成新的信息中介系统。比如苏轼读陶渊明的诗,产生 “归隐情怀” 的共鸣,进而创作《和陶诗》,将自己的共鸣转化为新的诗歌符号,生成新的审美价值 —— 这种创造,让审美价值从 “原作品” 传递到 “新作品”,循环得以延续。

“传承” 是价值存续的保障。创造之后,新的审美价值会通过 “媒介传播”(如书籍、数字平台)传递给后代,形成 “历史传承”—— 比如《诗经》的价值,通过 “口耳相传→竹简记录→印刷出版→数字传播” 的媒介传承,从西周延续到当代;王羲之《兰亭序》的价值,通过 “摹本复制→书法临摹→数字修复” 的传承,始终在审美实践中存续。这种传承不是 “僵化的”,而是 “动态的”—— 后代在传承中会不断 “再理解、再共鸣、再创造”,让价值在循环中不断丰富。

《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存续,是 “良性循环” 的典型案例:首先,读者通过 “文本阅读” 理解《红楼梦》的符号信息(家族兴衰、人性悲剧),这是 “理解”;其次,读者与林黛玉、贾宝玉的命运产生 “情感共鸣”(如对黛玉葬花的同情),这是 “共鸣”;再次,读者进行 “审美创造”(如红学研究、影视改编、同人小说),将共鸣转化为新的符号信息,这是 “创造”;最后,这些创造通过 “出版、传播” 传递给后代,后代读者再进行 “再理解、再共鸣、再创造”(如当代的《红楼梦》VR 改编),这是 “传承”—— 正是这种 “理解 - 共鸣 - 创造 - 传承” 的良性循环,让《红楼梦》的审美价值从清代延续到当代,始终保持活力。

杜威的 “艺术即经验” 理论,也为 “良性循环” 提供了支持。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指出,“艺术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活的经验”,艺术的价值在于 “经验的不断重构”—— 审美经验不是 “一次性的”,而是 “不断重构的”:读者的经验与作品的经验互动,生成新的经验,新的经验又与其他作品互动,形成经验的循环。这种 “经验重构”,本质上就是 “审美价值的良性循环”—— 经验的不断重构,让审美价值始终存续,而非僵化或虚无。

3.4 对虚无主义的实证回应:神经美学的客观基础

后现代美学的 “虚无主义”,根源在于否定审美有客观基础;科学性美论则通过神经美学的实证研究,证明审美存在客观的生理基础,从而回应虚无主义 —— 这种客观基础不是 “本质主义的普遍规律”,而是 “人类共同的神经机制与认知规律”。

神经美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 “美” 的反应存在 “跨文化的相似性”。泽基在 2023 年的研究中,对来自 10 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进行脑成像实验,让他们观看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如西方油画、东方水墨、非洲雕刻),结果发现:无论文化背景如何,受试者在欣赏 “公认美的作品” 时,大脑的额中回(情感体验区)和枕叶(视觉处理区)都会显著激活,激活强度与 “审美愉悦度” 正相关。比如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中国的《富春山居图》,不同文化的受试者都表现出相似的神经激活模式 —— 这说明,审美不是 “纯粹的文化建构”,而是存在客观的神经基础,这种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审美核心共识的生理依据。

神经美学还揭示了 “审美偏好” 的客观规律。比如对 “对称美” 的偏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 “对称图形” 的处理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更容易生成 “愉悦感”—— 这是因为对称符合人类大脑的 “认知经济性” 原则(减少认知负担)。这种规律不是 “文化习得的”,而是 “进化形成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称的事物(如健康的配偶、成熟的果实)往往意味着 “安全与有益”,大脑逐渐形成对对称的偏好,这种偏好通过基因传递,成为人类共同的审美基础。后现代美学否定 “对称美” 的客观性,认为它是 “西方中心主义的建构”,但神经美学的实证研究却证明,对称美有跨文化的客观基础,只是不同文化会赋予对称不同的符号意义(如中国文化的 “对称” 与 “中庸” 关联,西方文化的 “对称” 与 “理性” 关联)。

查特吉在 2022 年《审美大脑》中提出的 “审美三重机制”,也为客观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查特吉认为,审美体验由 “感官机制”(处理色彩、声音等感官信息)、“情感机制”(生成愉悦、敬畏等情感)、“认知机制”(理解符号意义)构成,这三种机制是人类大脑的固有功能,不是 “文化建构的”。比如欣赏一首诗,感官机制处理诗歌的语音、节奏;情感机制生成诗歌带来的感动;认知机制理解诗歌的意义 —— 这三种机制的协同运作,是审美体验的客观过程,无论文化背景如何,这个过程都相似,只是具体内容(如语音、意义)随文化变化。

对 “AI 艺术审美” 的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审美客观基础的存在。2024 年,清华大学团队对 AI 生成艺术(如 MidJourney 创作的绘画)的审美偏好进行研究,发现:人类对 AI 艺术的审美评价,与对人类艺术的评价遵循相同规律 —— 比如都偏好 “色彩和谐”“构图平衡”“意义明确” 的作品,这些规律与神经美学揭示的 “认知经济性”“情感激活” 原则一致。这说明,即使是新的审美形态(AI 艺术),也遵循客观的审美规律,后现代美学的 “虚无主义” 无法解释这种跨形态的审美共识。

四、从主体消解到主体间性:审美关系的重建

后现代美学以 “主体消解” 批判传统美学的 “自主主体论”,但却走向了 “主体虚无” 的极端,导致审美关系离散;科学性美论则以 “主体间性” 重建审美关系,认为审美主体不是 “自主的”,也不是 “虚无的”,而是 “主体间的”—— 审美关系不是 “主体对对象的单向投射”,而是 “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通过 “信息中介” 实现,既保留后现代美学对 “主体多元性” 的关注,又重建审美共同体的共识基础。

4.1 主体间性审美:信息中介作为交流桥梁

传统美学的审美关系是 “主体 - 对象” 的单向关系 —— 主体是 “主动的认知者”,对象是 “被动的被认知者”,比如康德的 “审美判断力”,是主体用 “先验范畴” 对对象进行 “判断”,对象没有主体性。后现代美学则消解了这种单向关系,认为 “主体与对象都不是稳定的”,导致审美关系离散 —— 比如德里达的 “文本解构”,将主体与对象都变成 “能指的游戏”,没有稳定的互动关系。

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主体间性审美关系”,认为审美关系是 “主体 - 信息中介 - 主体” 的双向关系 —— 这里的 “主体” 既包括 “审美者主体”,也包括 “创作者主体”(通过作品符号传递主体性),还包括 “其他审美者主体”;“信息中介” 则是连接这些主体的桥梁。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我与它’(单向利用)和‘我与你’(双向对话)”,审美关系正是 “我与你” 的对话关系 —— 审美者通过信息中介,与创作者、其他审美者进行对话,生成主体间的共识。

比如阅读鲁迅的《阿 Q 正传》,审美关系不是 “读者(主体)对《阿 Q 正传》(对象)的单向判断”,而是 “读者(主体)-《阿 Q 正传》的符号信息(中介)- 鲁迅(创作者主体)” 的对话:鲁迅通过 “阿 Q” 的符号信息,传递自己对 “国民性” 的批判(创作者主体性);读者通过这些符号信息,理解鲁迅的批判(与创作者对话),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生成对 “国民性” 的新理解(读者主体性);读者还会与其他读者交流自己的理解(与其他主体对话),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如对 “阿 Q 精神胜利法” 的认同)—— 这种对话关系,正是主体间性审美关系的体现,信息中介则是对话的桥梁:没有 “阿 Q” 的符号信息,读者与鲁迅、其他读者的对话便无法实现。

伽达默尔的 “诠释学对话” 理论,也为主体间性审美关系提供了支持。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不是 “无生命的对象”,而是 “创作者主体性的延伸”,读者在理解文本时,是与创作者进行对话 —— 这种对话不是 “复制创作者的原意”,而是 “视域融合”(读者的视域与创作者的视域融合)。比如理解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者的视域(现代生活经验)与陶渊明的视域(魏晋隐逸文化)通过 “采菊、南山” 的符号信息融合,生成新的理解(如对 “现代隐逸” 的思考),这种融合就是主体间的对话,信息中介则是融合的纽带。

4.2 身心合一:精神性与身体性的再平衡

传统美学将审美视为 “精神性的活动”,忽视身体性 —— 比如柏拉图认为 “美是理式的摹本”,审美是 “灵魂对理式的回忆”,身体是 “灵魂的枷锁”;康德的 “审美判断力” 也是 “纯粹的理性活动”,与身体感官无关。后现代美学则过度强调身体性,将审美视为 “身体的欲望投射”,忽视精神性 —— 比如德勒兹的 “身体美学”,认为审美是 “身体欲望的流动”;巴特的 “文本快感”,认为审美是 “身体的感官愉悦”。

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身心合一” 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 “精神性与身体性的平衡”—— 精神性是指审美对意义、价值的追求(如对 “真善美的向往”),身体性是指审美对感官、情感的体验(如对色彩、声音的愉悦),两者通过信息中介实现平衡,既不忽视身体性,也不放弃精神性。

梅洛 - 庞蒂的 “身体现象学”,为 “身心合一” 提供了理论基础。梅洛 - 庞蒂认为,“身体不是纯粹的生理实体,而是‘现象身体’—— 是主体与世界互动的媒介”,审美体验正是 “身体与精神的统一”:比如欣赏舞蹈,身体通过 “视觉感官” 感受舞者的动作(身体性),精神通过 “理解” 感受动作传递的意义(如对 “自由” 的表达,精神性),两者统一在审美体验中,无法分割。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 “身心合一” 的典型案例:从身体性来看,画面的 “黑白灰” 色彩、“扭曲的线条”、“痛苦的人物造型”,通过视觉感官传递 “压抑、愤怒” 的情感体验(身体性);从精神性来看,这些符号信息传递的是 “对战争暴力的批判”“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精神性)—— 观众在欣赏时,身体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的意义理解是统一的:没有身体的 “压抑感”,就无法理解精神的 “战争批判”;没有精神的 “批判意识”,身体的 “压抑感” 也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无法成为审美体验。

后现代美学对身体性的关注是合理的,但它将身体性与精神性对立,导致审美沦为 “纯粹的感官刺激”—— 比如一些低俗短视频,只追求 “视觉冲击”(身体性),没有任何精神意义(如对人性、社会的思考),这种 “无精神的身体性” 不是审美,而是 “感官消费”。科学性美论的 “身心合一”,则平衡了两者:它承认身体性是审美的基础(没有感官体验,就没有审美),但强调精神性是审美的升华(没有意义追求,审美就沦为感官消费)—— 这种平衡,正是信息中介系统的运作结果:身体的感官信息(如色彩、声音)与精神的意义信息(如价值、理想)通过中介互动,生成 “身心合一” 的审美体验。

4.3 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回归:从规训到建构

后现代美学将主体视为 “权力规训的产物”,否定主体的创造性 —— 比如福柯认为,“主体是在权力话语的规训中形成的,所谓‘创造性’,不过是权力允许的‘有限自由’”;利奥塔则认为,后现代社会的主体是 “碎片化的”,无法进行 “完整的创造”。这种 “主体创造性消解”,导致审美实践沦为 “被动的接受”,而非 “主动的建构”。

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回归”,认为主体不是 “权力规训的被动产物”,而是 “信息中介的主动建构者”—— 创造性不是 “无中生有的天才行为”,而是 “主体在信息中介系统中,对符号信息、经验信息、环境信息的整合与重构”。这种创造性既具有 “个体性”(每个主体的创造不同),又具有 “主体间性”(创造的意义可以被他人理解)。

克罗齐的 “艺术即直觉” 理论,为 “创造性回归” 提供了支持。克罗齐认为,“艺术不是‘模仿现实’,而是‘直觉的表现’—— 主体通过直觉,将‘情感经验’转化为‘符号形式’,这就是创造”。科学性美论的创造性,正是这种 “直觉的表现”,但它更强调 “信息中介的互动”:主体的直觉不是 “纯粹主观的”,而是在与符号信息、环境信息的互动中生成的 —— 比如诗人创作诗歌,不是 “纯粹的情感宣泄”,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主体信息)与语言符号(对象信息)、创作情境(环境信息)整合,生成新的诗歌符号(创造)。

2023 年 AI 艺术作品《太空歌剧院》的创作,是 “创造性回归” 的现代案例:该作品由人类艺术家与 AI 协同创作 —— 人类艺术家提供 “太空、歌剧、未来” 的核心概念(主体经验信息),AI 通过学习大量艺术作品的符号信息(对象信息),在 “数字创作情境”(环境信息)中生成初步图像;人类艺术家再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对 AI 生成的图像进行修改、调整(整合信息),最终完成《太空歌剧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主体不是 “被动接受 AI 的生成”,而是 “主动建构审美意义”:AI 提供的是 “符号信息的可能性”,人类主体则通过 “整合信息”,将可能性转化为 “有意义的创造”—— 这种创造性,既体现了主体的主动性,又不否定 AI 作为 “信息中介” 的作用,是主体间性(人类与 AI)的创造性互动。

阿多诺的 “艺术的否定性” 理论,也强调了主体创造性的批判维度。阿多诺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否定现实’—— 通过创造性,揭示现实的矛盾与异化,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性美论的创造性,也包含这种批判维度:主体不是 “被动迎合现实”,而是通过创造,传递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 比如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地书》,用 “全球通用的符号” 创作,既突破了语言的文化界限(创造性),又批判了 “文化隔阂” 的现实问题(精神性),这种创造就是 “主动建构” 的,而非 “被动规训” 的。

后现代美学将主体创造性消解为 “权力的产物”,本质上是忽视了主体的 “能动性”—— 主体虽然会受到权力、文化的影响,但也能通过创造性,突破这些影响,生成新的审美意义。科学性美论的 “创造性回归”,正是恢复了主体的能动性:它承认主体的 “情境性”(受时空、文化影响),但强调主体的 “建构性”(通过信息中介整合,创造新意义)—— 这种建构,不是 “无约束的”,而是 “在信息中介的互动中建构”,既保留了后现代美学的 “情境性” 关注,又重建了主体的创造性。

五、方法论整合:从解构独断到多元协同

后现代美学的方法论以 “解构” 为核心,虽能批判传统美学的独断,但却缺乏建构性;科学性美论则提出 “方法论整合”,以 “红绿蓝三维协同” 为核心,实现哲学思辨、文艺经验、科技实证的多元协同 —— 这种整合不是 “方法论的拼凑”,而是 “系统的协同”:哲学思辨提供理论基础,文艺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科技实证提供客观支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修正,既克服后现代美学 “解构独断” 的局限,又避免传统美学 “思辨独断” 的问题。

5.1 红绿蓝三维逻辑的协同作用

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不是孤立的三个部分,而是 “协同运作” 的方法论系统:红色维度(哲学思辨)为绿色维度(文艺经验)与蓝色维度(科技实证)提供理论框架,避免经验与实证的盲目性;绿色维度为红色维度与蓝色维度提供实践案例,避免思辨与实证的空洞性;蓝色维度为红色维度与绿色维度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思辨与经验的主观化 —— 三者的协同,形成 “理论 - 实践 - 实证” 的闭环,确保方法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以 “对‘崇高美’的研究” 为例,三维度的协同运作如下:首先,红色维度(哲学思辨)通过海德格尔 “存在显现” 理论、康德 “崇高理论” 的反思,提出 “崇高美是信息中介系统中‘有限与无限’的动态关联” 这一理论假设(理论框架);其次,绿色维度(文艺经验)通过分析《格尔尼卡》(毕加索)、《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黄河大合唱》等文艺案例,验证这一假设 —— 比如《黄河大合唱》的 “咆哮旋律”(符号信息)与 “民族危亡经验”(主体信息)互动,生成 “有限(个体)与无限(民族精神)” 的关联,符合理论假设(实践依据);最后,蓝色维度(科技实证)通过神经美学实验,检测观众欣赏这些崇高作品时的大脑激活模式 —— 发现观众的额中回(情感区)与顶叶(空间认知区)协同激活,顶叶的激活与 “无限空间的认知” 相关,额中回的激活与 “敬畏情感” 相关,这为 “有限与无限的关联” 提供了神经实证(客观依据)。三者协同,既避免了后现代美学 “只解构不建构” 的局限(有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又避免了传统美学 “只思辨不实证” 的问题(有实践案例与科技支撑)。

拉卡托斯的 “科学研究纲领” 理论,也为 “三维协同” 提供了支持。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硬核’(核心理论)、‘保护带’(辅助假设)、‘方法论规则’(研究方法)构成的纲领”,科学研究的进步在于 “纲领的不断完善”—— 科学性美论的 “三维协同”,正是一种科学研究纲领:红色维度的 “动态本质论” 是 “硬核”,绿色维度的 “橄榄型结构” 与蓝色维度的 “科技实证” 是 “保护带”,三者的协同是 “方法论规则”。通过三维协同,不断完善理论(如用文艺案例修正哲学思辨,用科技实证验证理论假设),实现方法论的进步。

后现代美学的方法论是 “解构独断”—— 它只承认 “解构” 的合法性,否定其他方法论(如思辨、实证)的价值,导致方法论的单一化;科学性美论的 “三维协同” 则是 “多元协同”—— 它承认不同方法论的价值,通过协同实现优势互补,既保留解构的批判精神(如哲学思辨对传统本质论的批判),又加入建构的方法(如文艺经验的实践、科技实证的客观),形成完整的方法论系统。

6.3 对跨媒介性的兼容:信息中介的形态拓展

七、实践维度:科学性美论的文艺与美育应用

7.1 文艺创作的指南:平衡与创新的双重追求

7.2 美育实践的重构: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培养

7.3 文化传承的路径:传统与现代的良性循环

八、争议与回应:科学性美论的理论辩护

8.1 质疑一:科学实证是否会消解审美的人文性

8.2 质疑二:动态本质论是否仍陷入本质主义?

8.3 质疑三:跨学科方法是否导致理论的碎片化?

九、总结:走向平衡的当代美学新范式

9.1 超越:破解后现代美学的三重困境

9.2 兼容:吸纳后现代美学的合理内核

9.3 实践:AI 时代美学的解决方案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9月

评论列表

信任自然可求真
信任自然可求真 1
2025-10-08 21:28
❌解释自然因果当真理是骗术! ……因果是主观思维/目的性确定性,有因必有果,没有自然因果(律),口渴/现象是原因也是后果。前因后果思考过去预测未来,逻辑与数学演绎解释必须从公理(因)出发推理预测(目的果)。🍎牛顿定义自然哲学公理作为数学原理/演绎思维真理知识因/确定性。苏格拉底说,万变中寻求不变的真理,真理/因是唯一的,普遍联系自然因果(假说解释)无穷多,都没有确定性。❌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因?就是复杂现象的普遍联系,没有确定性!……所谓释放核能的原因,空间弯曲因,光电效应因,干涉现象因,双缝干涉延迟因,轨道能级因,宏观微观不同因,高速低速差异因,不确定性原理因,对称性因,最小作用因,,,祸害了认知自然的根本/确定性。🍎具体现象解释只是辩证法,归纳普遍不变现象/真理(因)才是认知目的,同时满足牛顿的三个归纳条件,必要性充分性真实性,这是得到真理因/确定性解释的唯一方法,从来如此只能如此。……不变现象是本体/公理/存在/终极因/第一原因/第一性原理,终极因/万有引力是不变的现象,不可能有它的原因。找病因为消灭疾病,瞎编空间弯曲是万有引力的原因,能消灭改变万有引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