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名字不叫“随便”
毕业后的第101天,我成功收集了三个新名字:
在公司,我叫“那个谁,把文件处理下”。
在家,我叫“你表姐考了公务员”。
在男友通讯录里,我叫“宝,晚上吃啥”。
每个名字都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紧绷绷地裹在身上。直到那个加班的深夜,我对着电脑屏幕反射的自己,突然认不出这个眼神疲惫的姑娘是谁。
“我必须试试,哪怕只是为了记住自己的模样。”
改变从最小处开始。
周一,当部门会议上经理说“那个新人做个记录”时,我微笑着回应:“我叫林未,未来的未。另外,我对这个提案有个想法......”
空气凝固了三秒。我心跳如擂鼓,手心的汗差点浸湿笔记本。
但经理点了点头:“说下去,林未。”
我的第一个“不”字,献给了妈妈推荐的公务员备考资料。
“妈,我知道你为我好,但我想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一段看看。”
电话那头的沉默长得像一个世纪。
“你这孩子,怎么——”
“像你对吧?”我抢白,“像你当年坚持要开第一家美容院时一样倔。”
妈妈愣住了,随后传来一声轻笑:“死丫头,随我。”
最难的考验来自周五晚上。男友发来他为我安排的完美周末日程:陪他参加团建,见他朋友的婚礼,帮他选送客户的礼物。
我深吸一口气,拨通电话:
“这周末,我有自己的计划。周六上午我要去摄影展,那是我期待半年的;周日下午图书馆有我喜欢的作家分享会。”
“那我们什么时候见面?”
“周六晚上如何?我知道有家新书店,你会喜欢。”
那个周末,我举着相机在展厅流连,第一次不必担心有人催促。周日下午,当作家读到我最爱的那段文字时,我环顾四周,突然意识到:此刻,我不再是谁的下属、女儿或女友,只是被美打动的林未。
有趣的是,当我开始“做自己”,世界反而更珍惜我的时间。同事会正经喊我名字,妈妈开始询问我工作的具体内容,男友甚至主动提议陪我去看下一个摄影展——虽然我婉拒了,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时光。
今天,我的办公桌牌正式印上了“林未”。我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未来的未”。
成长或许就是学会在多重身份中,依然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它轻轻提醒: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别人的同事、子女和恋人。
就像此刻,我合上电脑,穿上那件被男友吐槽“太花哨”的连衣裙——准备去赴我自己的约,一杯咖啡,一本书,和名为林未的姑娘共度一个平静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