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失败者的人生,都存在一个毛病,那就是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我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写作的内容包括教育,也包括财经、文史、军事、科普。对我来说,写作不光是为了赚稿费,更是为了通过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学习。
记得前不久,我和人提到军史上的一桩往事:当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帅的部队在四平一带一度打退国民党军。林帅手下的军官欢呼胜利,还打算庆贺,结果被林帅否定:胜利了?我怎么不知道?
虽然林帅的评价在后世争议不小,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说,林帅的态度没问题:短期胜利不代表最终胜利。
而很多人的失败就在于:幻想将自己人生的成功“毕其功于一役”。比如很多村镇做题家最大的悲剧就在于30岁以后,还吃学历老本。
村镇做题家普遍有个幻想:认为自己糊弄一张二三本毕业证的文凭,就足以让自己混到60多岁退休。但现实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过了30岁,学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门槛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等到40岁以后,对于多数人来说,学历的价值,近乎归零。
换句话说,年纪越大,学历就越不重要:比如50岁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22岁的本科应届生竞争同一个职务,我们很难想象,50岁的老硕士会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只是可惜,这个简单地道理,很多人意识不到。
1、学历贬值是大趋势很多人对于学历贬值的趋势,或者处于意识不到的状态,或者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
我们需要清楚一点: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时间。在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十年的时间里,发展也相对停滞,所以对于那个年代出生、成长的群体来说,上学的成本很大。比如对于70后农村青年来说,可能读完初中的毕业都不大——要知道,即便是1990年代还存在“希望工程”。所谓的“希望工程”其实就是尽力保证偏远农村的小孩不至于失学。甚至在1998年,我们辽宁的偏远山区,还存在一个山村小学全校不到10个学生的情况,整个学校处于校长兼任全科教师的情况。当然对于现在的00后、05后青年来说,可能这个局面还真难以理解。
所以,在学历成本获取难度较大的年代,大学生稀缺是一个必然情况。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每年,应届的本专科毕业生一千多万,而且每年都这么多。社会上压根没那么多合适的岗位来消化这些群体(事实上,很多当代大学生的高考成绩是300分左右,这类学业水平,丢在1990年代,怕是高中都考不上),所以,学历经过这一轮注水,不贬值反倒是不科学。
2、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因为大学学历的获得者在未来会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之前毕业的老大学生在就业情况也会不断受到冲击。比如现在的35岁中年危机的本质就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我在其他文章里说过,如果是招收雷区挖地雷的,而且薪酬还不高的情况下,估计也不会限制学历。因为这样的工作是典型的求大于供。
所以,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年龄越大,学历的功能也就越低:毕竟,30岁本科生能干的工作,如果22岁的本科生可以平替,那么,用人单位为啥不雇佣方便拿捏的22岁本科生,而是要给30岁的本科生养老?没这个道理。
而等到本科生到了40岁的时候,其实学历赛道也压根没有他们的生存土壤。所以他们能选择的工作,差不多也就是水暖工、搬运工、快递外卖这些不需要学历的工作。所以这时候,学历也差不多价值归零了。
当然道理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接受不了。
尤其是穷人出身的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