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超导量子纠错里程碑:“祖冲之三号” 跨越 “盈亏平衡点” 的技术革命

一、核心突破:从 “纠错亏损” 到 “越纠越对” 的历史性跨越在量子计算领域,“祖冲之三号” 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一、核心突破:从 “纠错亏损” 到 “越纠越对” 的历史性跨越

在量子计算领域,“祖冲之三号” 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 首次在超导量子系统中跨越量子纠错的 “盈亏平衡点”。这一突破的核心标志是,通过表面码纠错技术构建的逻辑量子比特,其相干时间首次超过了构成它的所有物理量子比特中最短的寿命。这就如同一个团队的整体存续时间超过了其中最脆弱成员的寿命,证明了量子纠错从 “成本大于收益” 的困境中突围,实现了 “越纠越对” 的关键转变。

与此同时,“祖冲之三号” 在算力上也展现出碾压级优势。该设备集成 105 个高性能量子比特和 182 个耦合比特,在高斯玻色采样这一特定任务中,运算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 15 个数量级(千万亿倍),远超谷歌 “悬铃木” 处理器的性能表现。这种 “既快又稳” 的双重突破,使其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 “目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二、技术解析:表面码纠错的 “冗余防御体系”

量子比特的脆弱性是量子计算实用化的最大障碍。物理量子比特如同无盔甲的战士,极易受环境噪声干扰导致 “退相干”,而逻辑量子比特则通过 “团队协作” 构建防护屏障。“祖冲之三号” 采用的表面码纠错技术,将单个逻辑量子比特的信息分布式存储在二维晶格排列的多个物理量子比特中,通过周期性的错误检测和修正操作,实现信息的稳定保护。

这一技术的巧妙之处在于:

冗余编码:通过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的关联状态编码单份信息,类似经典计算的 “重复码” 但更复杂;

实时监测:利用稳定子群检测错误,通过测量相邻量子比特的奇偶性判断错误位置;

精准修复:针对比特翻转和相位翻转两类错误,施加对应的量子门操作进行纠正。

相较于耶鲁大学和谷歌团队在多能级(qutrit/ququart)系统中的纠错突破,“祖冲之三号” 在超导体系中实现的突破更具工程实用价值 —— 超导量子比特更易规模化集成,为后续构建百万级量子计算机奠定了硬件基础。

三、全球坐标:中国在超导量子赛道的领先优势

在全球量子计算竞争中,“祖冲之三号” 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超导领域已建立显著优势。从技术路线看,国际竞争呈现 “多路并行” 格局:

美国:谷歌聚焦超导量子比特的算法优化,PsiQuantum 押注光子量子计算;

欧洲:微软探索拓扑量子比特这一高风险路线;

中国:以 “祖冲之” 系列为代表,坚持超导路线并持续突破规模化瓶颈。

从发展速度看,“祖冲之” 系列实现了跨越式迭代:2021 年 “祖冲之二号” 实现 66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2025 年 “三号” 将量子比特数量提升至 105 个,并行单比特门保真度达 99.90%,两比特门保真度达 99.62%,综合性能全面领先。这种快速迭代能力,使其在特定任务上的算力不仅远超经典超算,更比谷歌 “悬铃木” 处理器快 100 万倍。

四、实用化展望: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跃

这一突破为量子计算实用化打开了核心大门。未来,其影响将辐射多个领域:

密码学:容错量子计算机可破解现有 RSA 加密体系,推动后量子加密标准升级;

材料科学:精确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加速新型催化剂、高温超导体的研发;

人工智能:优化量子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经典计算机难以完成的复杂模式识别。

但实用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逻辑量子比特错误率需从每周期约 1.65% 降至万亿分之一以下;表面码技术需将单个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从数千个降至可控范围;量子互连技术需突破热负荷限制实现大规模扩展。

“祖冲之三号” 的突破恰逢联合国 “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它不仅验证了容错量子计算的可行性根基,更标志着量子计算从 “证明优越性” 向 “实现实用性” 的战略转向。随着技术持续迭代,量子计算机有望在十年内进入产业应用阶段,彻底重塑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