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惊奇地发现,有63个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

如梦菲记 2025-07-10 10:25:15

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惊奇地发现,有63个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小战士突然开口:“他们都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硝烟未散,志愿军战士在清点战俘时发现了一个异常的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有63名英军俘虏多了出来,却没有人认领这些战果。   这个数字在战场上不是小事,因为每个俘虏都对应着具体的战斗过程和作战单位,战功统计需要精准清楚。   战士们按规矩都会报告自己俘获敌人的数量,并由部队统一登记,可这次多出的63人,却谁也说不出是哪个连队缴获的。   清点现场一度安静下来,干部们眉头紧锁,正在调取各连统计数据核对,这时,两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小声说了一句:“他们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这一句话,让整个清点组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负责登记的干部反复确认,两个小战士始终坚持是刘光子带他们出来清扫战场时亲手俘获的这批敌军。   刘光子是一名老兵,个子不高,平日沉默寡言,在部队里没有多少人特别留意他,他当过农民,在部队也从不出风头。   他曾参加淮海战役,耳朵边还残留着当年弹片留下的痕迹,这次在第五次战役中,他被安排带着两个新兵清理战场,顺便观察周围有没有遗漏的敌人。   他们三人背着简易装备,从临津江一带的战线出发,沿着山谷行进到雪马里附近,刘光子观察到西侧山谷方向有几架敌机盘旋,明显不像是正常侦察,反复扫视一个固定区域,飞行高度也很低。   作为老兵,他意识到这下面可能藏着什么,他让两个新兵原地隐蔽,自己顺着侧坡悄悄摸了过去。   山坡下方,是一片被灌木遮挡的空地,他拨开灌木丛,视野突然开阔,他看到英军正在拆卸几门重炮,士兵们神情紧张,手脚很快,四周还有人持枪警戒,他细数了一下,至少有上百人。   他没有犹豫,悄悄退回原地,对两个新兵简单交代了一下,让他们在高处架好机枪制造动静,自己则下山展开行动。   他顺着斜坡滑下去,靠近敌军阵地后,立即用冲锋枪向人群开火,第一梭子弹打倒几名站岗士兵,接着,他投掷出两枚手榴弹,准确落在正在拆炮的一组人附近,炸响声回荡在山谷中。   他大声高喊作战口令,并混杂着几句英语,制造出大部队包围的假象,英军本就处于撤退途中,士气低落,这种突然袭击让他们瞬间慌乱起来。   有的敌兵当场举手投降,有的则慌不择路躲进旁边的树林,刘光子没有给他们反应机会,一边开火压制,一边继续喊话,他声音洪亮,回音在山谷间四处传开,仿佛真有一整营部队在包抄。   一个英军军官试图指挥反击,还没来得及举枪就被击倒,冲锋枪子弹打光后,他换上了缴获的半自动步枪,继续威慑敌军。   战斗持续了十多分钟后,敌人开始成批放下武器,他们排成几列站在空地上,将头盔、武器集中摆放,一副彻底放弃的模样。   两个新兵从山坡上赶来时,看到的就是刘光子站在一群灰头土脸的英军面前,身上是硝烟和尘土,神情却异常冷静,新兵们被震住了,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返回途中,美军飞机低空盘旋,对山谷区域投掷炸弹,队伍被迫多次疏散躲避,途中有几名俘虏试图逃跑,被刘光子当场击毙,他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背枪而行,时刻注意周围动静。   最终,仅有63名俘虏被顺利带回营地,这其中,部分在轰炸中伤亡,还有几人逃脱未遂被击毙,即使如此,这个数字也已经远远超过常规作战小队的战果。   回到营地后,刘光子并未主动申报这件事,他只是简简单单地交代抓了两个人,其余的功劳一概不提。   正是他这样的沉稳和低调,才让这段战场上的传奇一度差点被埋没,若不是那两个新兵实在忍不住告诉干部,刘光子俘虏了整整63人,这桩功劳或许就不会被揭开。   后来的调查确认,这批英军全部隶属英军王牌“格罗斯特营”,其中还有不少技术兵种,装备精良。   战役结束后,这段“单兵俘敌”的经历成为全军学习的典范,在许多战术课和研究报告中被引用,刘光子也因此被授予特等功,并获得表彰。   他没有因为这次战功而改变性格,依旧默默做事,少言寡语,战后转业时,他将那支已经磨损严重的冲锋枪交给部队军械员,并留下了简单的一句话,说这是国家的枪,不属于个人。   很多年后,这支枪被收入军事博物馆展陈,铭牌上写着:“孤胆英雄刘光子所用武器”,这是对他最真实的评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国家记忆——一人俘虏63名英军,“孤胆英雄”为何不报功……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