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江苏一86岁的老人,时隔67年才突然发现:自己竟是中央特科重要人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一场普通的讲座在江苏举办,台上的演讲者是曾在蒋介石身边潜伏多年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她讲述了早年在中央特科工作的亲身经历,台下的听众听得认真。 在场的一名中年人,越听越惊讶,他叫姚一群,是江苏宜兴的一位普通职工,他发现沈安娜提到的许多人物和情节,竟与自己父亲曾多次提起的往事惊人相似。 他起初不敢相信,但随着细节不断重合,一个念头逐渐清晰:父亲姚子健,极有可能是中央特科的一员。 姚子健出生于1915年,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他聪明好学,1929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因免学费、包食宿而广受寒门子弟欢迎。 不久,因学生运动被镇压,学校遭取缔,他被迫回乡教书,他不甘平庸,又抓住一次机会,报考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这所学校属国民政府系统,学制严谨,免除费用,他成功被录取,学习地图测绘和印刷技术。 毕业后,姚子健被分配到南京中央陆地测量总局工作,任职制图科第四股,专门负责地图印刷和底板绘制,这是一份待遇不错的技术岗位,他工作勤恳,技艺扎实,很快得到单位认可。 工作之外,他常读报了解时局,对抗战局势关注颇深,1934年,经同乡好友舒曰信介绍,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人生彻底改变。 当时,为了获得更多军事情报,他以眼疾为由申请调岗,总局批准后,他进入第五股,负责军用地图的收发和保管,这一岗位可以接触到各部队的地图需求,包括地图种类、部队番号和使用范围等关键信息。 每当有部队来调图,他便仔细记录编号,再偷偷复制一份同样的地图,藏进随身的皮箱中。 每逢周末,他便搭火车前往上海,将情报交由接头人舒曰信夫妇处理,他的行程表面上只是探亲或外出散心,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次秘密任务。 1935年至1937年间,他多次完成情报交接任务,行迹始终未被察觉,面对密探盘查,他保持冷静,一次在火车上遭遇突击检查,他将地图临时藏入照相馆信封,托店员转交,任务未出纰漏。 他的谨慎和冷静,使整条情报线得以维系,那些被他偷偷复印的地图,被陆续送至上海,再由组织转交党中央,为红军的反围剿与战略转移提供了依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姚子健随单位迁往武昌,不久后,他单线接头人“熊先生”也随之迁至,继续与他保持联系,1938年春,他向组织提出想奔赴前线抗战的请求。 经批准后,他前往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报到,此后,他在香港协助处理情报资料,并接触到潘汉年等地下工作者,同年底,他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正式结束了隐蔽战线上的工作。 抗大毕业后,姚子健被派往苏豫皖抗日根据地工作,参与地方政务与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南京市政府和电子工业系统担任职务,直至退休。 他从未向外界透露过早年间的情报工作,也从未自认为是中央特科的一员,六十年代特殊时期,他因曾在国民政府工作受到怀疑,组织对其经历进行了调查。 老党员鲁自诚出面作证,确认他确曾从事情报工作,收集和传递过军用地图等重要资料,这份证词解除了他的政治困扰,但他依然未能确定自己在当年所处的具体组织关系。 直到2001年,沈安娜的讲座揭开了尘封多年的秘密,姚子健的儿子将这些细节告诉父亲后,姚子健大为震惊,亲自拜访沈安娜,两人对照过往经历与任务线索后,确认他确实是中央特科情报系统“王世英—王学文—舒曰信、沈伊娜”线上的一员。 这一消息很快被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对姚子健的身份进行了核实,最终认定其曾在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 那一年,他已经86岁,这一身份的确认,距离他第一次秘密传递情报,已过去整整67年,他一生从未向外求名,直到晚年才知自己当年承担的任务如此重要。 2018年,姚子健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生前,他生活朴素,回乡种菜为乐,身边人只知他是一位老教师,不知他曾有过如此曲折又光荣的一段历史,他的事迹被写入地方志中,作为一位无名英雄,被后人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姚子健——百度百科
2001年,江苏一86岁的老人,时隔67年才突然发现:自己竟是中央特科重要人员!
如梦菲记
2025-07-09 17:24:09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