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分到一辆十分珍贵的进口高档轿车,全北京只有2辆,可聂帅得知后却勃然大怒:“赶紧换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北京的初春还带着些许寒意,那天,钱学森照常坐车前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处理工作,他乘坐的那辆天蓝色进口轿车,在清冷的晨光中分外醒目。 车身光亮,线条流畅,轮廓极具辨识度,全城也仅有两辆同款,街上行人不多,但这辆轿车一驶过,总能吸引路人投来目光。 对钱学森而言,这辆车确实提升了不少出行效率,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往返研究院、机关单位,有辆舒适可靠的车,确实方便很多。 这辆车是后勤部门从仓库里特意挑选出来的,当时像样的轿车不多,尤其是进口车,更是稀罕。 后勤人员考虑到钱学森是国家从国外接回的重要科研人才,担负着导弹研发重任,自然应该有一辆与其身份相符的车,于是,他们没有多想,就将这辆天蓝色轿车配给了他。 车刚到没几天,一次会议上,聂荣臻注意到了钱学森所乘的车辆,他站在研究院门口,看着那辆天蓝色车缓缓驶来,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认得那车,这种车型全北京只有两辆。 作为从事多年隐蔽战线工作的老军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车太过扎眼,钱学森是搞导弹的,肩负着核心机密,一旦暴露行踪,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结束后,相关人员就收到了聂荣臻的指示:这辆车必须马上更换,他并没有多说原因,但负责的秘书立刻明白了其中的考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特务活动依然存在,境外势力对我国科研动态十分关注。 钱学森作为关键人物,安全必须得到最严密的保障,蓝色轿车不仅显眼,还是进口的,极易被识别,万一被有心人盯上,极有可能成为目标。 接到命令后,后勤人员迅速行动,把那辆蓝车开回了车库,他们很快从内部调配出一辆黑色国产轿车,这辆车外形普通,没有任何显眼装饰,是机关单位常见的交通工具。 车况虽不如蓝车豪华,但结构扎实,行驶平稳,更重要的是外观低调,不易引起注意,车辆送到研究院后,钱学森第二天就改乘了这辆黑车。 他没有提出异议,事实上,从他回国那天起,早已习惯了条件的简朴,他回国时手里只有一个公文包,里面是他在美国的科研笔记和一些设计草图。 他没有带走多少个人物品,也没想过自己该有怎样的待遇,他知道自己肩上背负的是国家的希望,因此,只要能搞科研,其它的都不重要。 那段时间,研究院还处在起步阶段,办公条件简陋,科研器材缺乏,数据资料也十分有限,钱学森不仅要参与技术研究,还要协调各方,调度人力和资源。 他每天奔波于多个单位,常常夜里还在整理计划报告,有时深夜才能回家,第二天一早又准时出发。 他用黑板讲课、用算盘算数据、用最简单的工具推导模型,尽管环境艰苦,但进度从未放缓,他心里明白,这条路注定难走,可中国的导弹事业不能等。 车辆的更换并没有影响他的节奏,黑车不显眼,司机可靠,每天接送他安全往返,既节省时间,也确保了隐蔽,单位里的同事也都知道,这辆普通车背后的乘客是全队最关键的科研中坚。 这次小小的换车决定,其实折射出的是一整套务实作风,当时国家刚刚起步,各项制度还在逐步建立。 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和效率,不是靠形式和排场,而是靠对细节的重视,聂荣臻没有用文件、讲话去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而是从最实在的地方入手,把“保护”二字落到了具体行动上。 车的颜色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用意在于降低风险,提升效率,从这天起,蓝车再没有在研究院出现过,而钱学森,也安心坐着黑色轿车,在科研道路上一步步前行。 几年后,中国的导弹终于升空,标志着我国国防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背后,不仅有科学家的智慧与付出,也有领导者对安全和细节的深刻洞察。 一辆车被换走了,但它引出的故事,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那个年代,科学家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等待供奉的人物,而是真正在荒原沙漠中摸爬滚打、默默奉献的实干者。 而那些保障他们的人,也并非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用行动守护着一个又一个科研梦想的实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聂荣臻怕坏人盯上钱学森,给他换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可他在获奖时却说:
【32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