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4岁巴金邀请21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

如梦菲记 2025-07-10 11:24:19

1938年,34岁巴金邀请21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却哭着跑出来,巴金在后面紧追不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上海的夏天闷热潮湿,弄堂里的空气似乎都凝滞着,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子从一所老式石库门住宅里冲出来,眼角挂着泪珠,手指紧攥着衣角,脚步慌乱。   身后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神情焦急,不顾一切追着她的背影,街坊邻里看到这幕,也不敢多问什么,只是站在一旁低声议论。   这个男子叫巴金,彼时三十四岁,是一位早已成名的作家,两年前,他的长篇小说《家》出版,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年轻读者为文中人物的命运揪心,也为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思想激动。   在巴金收到的众多读者来信中,有一封信格外引人注目,信纸工整,文字清晰,字里行间透着强烈的个人情感。   写信的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学生,自称萧珊,她在信中谈了自己对小说《家》的理解,也写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顿与期待。   两人开始通信,隔三差五就互通书信,起初,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普通的交流,内容多是关于文学、生活与现实的困惑,渐渐地,信件变得更加私密,萧珊在信中倾诉自己的想法,巴金则认真作答,从不敷衍。   她在信里提到自己对传统家庭安排婚姻的反感,也讲起自己在学校里参与话剧演出的经历,半年后,萧珊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请求与他见面,照片上,她一头短发,神情坚定,眼神带着一丝倔强。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市区一家普通的小饭馆里,萧珊身穿蓝布旗袍,面容青涩却毫不怯场,巴金见她神情专注,言谈自然,也放下了成名作家的拘谨。   那天,两人谈了很多,从文学到家庭,从作品到现实,话题没有停过,饭后,他们在街上散步许久,直至夜色降临。   从那次之后,萧珊常到巴金家中做客,她对他不仅是崇拜,也逐渐发展出深厚的感情,她会帮他整理书稿,也会烧水煮茶,时不时带来学校的点心。   巴金一开始对这份热情感到欣慰,但也始终保持距离,他知道两人年龄相差太多,身份背景也有差异,不敢轻易回应对方的情感。   时间推移至1938年,萧珊已经21岁,她的家人开始催促她订婚,对象是家中长辈安排的,经济条件不错,但她毫无感情基础,她不想接受这门婚事,于是再次来到巴金家,心里存着一个希望。   她以平静的语气讲述自己的处境,言语之间透出焦虑,她提到自己若无法摆脱这个家庭安排,就永远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巴金听完后沉默了很久,他看得出萧珊的感情,也明白她所承受的压力,他并没有马上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说她要自己决定未来的道路,不要因为他而冲动,萧珊听后,神情顿时变得黯然,眼圈泛红,片刻后忍不住哭着起身离开。   她一边跑出屋门,一边低声啜泣,仿佛是所有的希望在那一刻都破碎了,巴金站在原地几秒钟,随后也走出门去,顺着她跑去的方向追了过去。   他知道自己不能放任她这样离开,哪怕此刻无法给出承诺,也必须让她明白,自己的迟疑并非无情,而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这段关系的慎重。   从那之后,他们并未马上成为情侣,萧珊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没有继续那门婚事,而是投身于抗战时期的救护工作,去了西南的战地医院。   她在那里担任护士,照料伤员,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破碎与痛苦,在最艰难的时期,她仍写信给巴金,信中少了曾经的热情告白,多了冷静和坚定。   几年后,两人在西南地区重逢,萧珊已不再是那个情绪激动、眼泪汪汪的小姑娘,而是一个经历过炮火洗礼的成熟女子,她身上多了一份沉稳,眼神依旧明亮,但不再犹疑。   巴金也在动荡的岁月中,对她的感情愈加明确,终于,在1944年,两人于贵州贵阳低调成婚,没有仪式,没有宾客,只在镇上一间简陋的小饭馆吃了顿饭。   那晚,他们在旅馆中谈到深夜,第一次感受到真正属于彼此的安稳,后来,他们生育子女,共同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和磨难,特殊时期到来,巴金遭受极大打击,身心疲惫。   萧珊在极端艰难的生活中仍竭尽全力照顾家庭,多年劳累使她病倒,确诊为晚期结肠癌。   1972年夏天,病情恶化,她在病床上安静离世,年仅五十五岁,巴金在她去世后,将她的骨灰安放在自己床边,整整守了三十多年。   巴金晚年从未再婚,直到2005年去世,他曾交代后人,要将他的骨灰与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从1938年他追出门的那一刻起,他的这一生就与她紧紧相连,再未分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史海拾趣/名人的婚姻与爱情——顶端新闻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