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彭老总急匆匆的赶到汉城北岸,却发现五十军已经快被打没了,军长曾泽生对此情况愣是不吭一声,这场仗打得连部队里的伙夫都拿起了家伙事,跟敌人拼命,曾泽生为什么不向上级报告,请求支援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初,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进入到最紧张的阶段,天气寒冷,战线绵长,志愿军为了守住战局关键区域,部署了大量兵力,其中,汉江北岸成为重要的防守点,第五十军接到了死守此地的任务。 敌人是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兵力充足,装备先进,拥有强大的空中火力和坦克支援,他们的目标是穿过汉江,威胁志愿军后方。 第五十军的处境非常艰难,这支部队由原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改编而成,曾在国内战争中被称为“六十熊”,在东北战场表现不佳,名声不好,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后,他们始终希望通过实战洗刷过去的耻辱。 军长曾泽生深知这一点,他年轻时出身云南永善的一个家庭,早年因家庭变故生活困苦,中途辍学参军,从基层一路打到高级将领,他经历了北伐、抗战、内战,长期带兵作战,对战争形势有着敏锐判断。 这次部署到汉江北岸,曾泽生明白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五十军约有三万三千人,装备落后,弹药紧张,后勤线时常中断,敌人进攻猛烈,炮火密集,坦克轮番冲击阵地,飞机白天几乎不断盘旋投弹。 战士们穿着单衣,啃着冻土豆,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挖战壕、修工事,部队每天都有伤亡,有的连队连续几天伤亡过半,阵地前线多次易手,许多战士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白云山成为争夺最激烈的高地之一,五十军第四四七团第二营在此坚守十一天,起初有八百八十人,战斗结束后仅剩不到百人,他们靠有限的机枪、步枪、掷弹筒,和美军装备精良的部队展开肉搏。 有战士一个人守住机枪阵地直到弹尽,有的被炮弹震昏醒来后继续上阵,炮火毁坏了阵地,他们就在废墟里继续顽抗。 因为战线太长、敌人攻势太猛,五十军出现了极大的减员,整整五十天的血战,七个连、三十一个排、一百多个班先后打光,从三万三千人,到最后不足两万。 弹药供应越来越紧张,有时只能靠缴获敌人的武器继续战斗,后勤线被敌军飞机不断骚扰破坏,前方战士只能靠野菜、冻土豆充饥。 连炊事班、卫生员、通信兵都投入了战斗,炊事员用打饭的铝勺上了战场,跟敌人拼刺刀。 彭德怀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听闻汉江方向情况紧急,亲自赶往前线,当他到达五十军阵地时,眼前的情形令人震惊,整个阵地残破不堪,布满弹坑,士兵疲惫不堪,衣衫褴褛,连伙夫都在阵地上参战。 部队几乎打光,但军长曾泽生始终没有向上级请求增援,伤亡报告递上来后,彭德怀看到伤亡比例高得惊人,他没想到一支部队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竟然坚持了这么久。 曾泽生没有解释太多,他认为五十军作为起义部队,本就被人怀疑战斗意志和忠诚,这一次必须靠实战来证明,他清楚,援军有限,请求支援未必能得到增兵,反而会影响整体部署。 他更担心的是,一旦向上级开口,就等于承认五十军支撑不住,这会打击全军士气,他把信念压在部队能扛下来的判断上,也压在自己对战士的信任上。 这场战斗最后取得了战略成果,五十军虽然伤亡惨重,但牢牢拖住了敌人的主力,成功掩护了志愿军其他部队的调整与后撤。 他们毁伤了大量敌军装备,击毙击伤上万敌人,有效遏制了敌军南北夹击的计划,这场汉江阻击战,为后续作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战后,五十军名声大振,彻底摆脱了“六十熊”的污名,志愿军总部给予高度肯定,第四四七团因在白云山战斗表现英勇,被命名为“白云山团”。 彭德怀提出优先为五十军换发苏式新装备,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继续战斗到1953年停战,1954年回国,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曾泽生这一生经历复杂,从国民党军官到解放军将领,从“杂牌军”的头头到志愿军的铁血军长,他在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扛下,靠的是骨子里的倔强,也是对部队、对信任、对国家的坚守。 这种精神不是口号,也不是姿态,是一寸一寸血、一分一分拼出来的,1951年的汉江北岸,不只是战场,更是一个部队完成自我证明的地方,那段历史,值得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抗美援朝70周年特别报道:五十军的救赎》
1951年,彭老总急匆匆的赶到汉城北岸,却发现五十军已经快被打没了,军长曾泽生对
如梦菲记
2025-07-09 16:24: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