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对萧劲光说:“听说你这里还有不少宝贝?”接着眼神往桌子上瞅,没

优优谈过去 2025-07-09 10:38:15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对萧劲光说:“听说你这里还有不少宝贝?”接着眼神往桌子上瞅,没想到萧劲光说:“主席,你指的是什么?”[凝视]   1937年春天,延安的窑洞里发生了一件小事,毛泽东亲自跑到萧劲光的住处,要借两本军事书籍。 萧劲光手里有两本宝贝:苏联红军军事学院的《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这是他1930年在闽西苏区时托人从上海买的,长征时宁可扔掉棉被也要背着它们。 当时红军大学刚成立,急需军事教材。毛泽东听说萧劲光有这两本书,连晚饭都没吃就赶来了。 萧劲光有点舍不得,毕竟全部队就这一套教材。 但毛泽东说要写借条,真的掏出笔记本,工工整整写下“今借到军事书两册,一月后归还”。 这个细节后来被萧劲光写进回忆录,借条原件现在还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一个党的最高领导人,为了借两本书专门写借条,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一个月后,书如期归还,萧劲光打开一看,里面夹着十几张纸条,密密麻麻都是毛泽东的批注。 凡是涉及运动战、歼灭战的章节,都被做了记号。空白处写着“此点适用于山地作战”“可结合红军战例分析”等心得体会。 这些批注被抗大的教员们争相传抄,成了珍贵的教学资料,后来毛泽东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都能看到这些军事理论的影子。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萧劲光又要转移了,路上遇到暴雨,他脱下军装包书,自己淋雨行军。战士们开玩笑说司令员爱书如命。 后来在西柏坡,毛泽东见到萧劲光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借条还算数吧?”两人都笑了。 这个借书故事其实反映了延安时期中共领导人的学习状态,周恩来在重庆时总带着英文版《西行漫记》,朱德口袋里永远装着《反杜林论》。 但毛泽东有个特点:看书特别认真,每页都有批注,重要段落会反复誊抄。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里专门记录过这个细节。 延安条件艰苦,但学习氛围很浓,领导人带头读书,战士们也跟着学。萧劲光那两本书后来被很多人借阅过,书页都翻烂了。 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资料显示,毛泽东为了写军事著作,专门托人去西安买过日本陆军大学的讲义,还研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这种“借书必还,阅后必批”的习惯,毛泽东保持了一辈子,建国后,他的书房里有几万册图书,很多都有他的亲笔批注。 萧劲光晚年把这两本书捐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现在游客还能看到它们,书页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 解说员常跟游客说:正是这些辗转万里的书籍,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独特的军事理论。从《论持久战》到《论十大关系》,都能找到当年学习外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痕迹。 这个借书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把书读透、读活。毛泽东借萧劲光的两本军事书,最终化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思想。 今天重温这段往事,我们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踏实治学的精神,不管职务多高、事务多忙,都要坚持读书学习,都要认真做笔记、写心得。 延安的窑洞里点亮的那盏油灯,照亮的不只是两本军事教材,更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学习之路。   信源: 毛泽东借“宝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档案馆相关档案、延安革命纪念馆官方资料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