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评价叶剑英元帅:“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凝视] 1935年9月9日深夜,毛泽东捏着一份密电,脸色凝重,这份仅37字的电报,来自叶剑英冒死传递的情报——张国焘准备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叶剑英当时担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看到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密电后,借口上厕所,跑到200米外向毛泽东报信。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叶剑英传》记载,他返回会场时密电还在原处,没有被任何人察觉。 这种镇定让周恩来都感叹不已,1960年11月,周恩来在接见亲属时提到此事,称赞叶剑英“古之吕端,不过如此”。正是这次报信,让党中央得以连夜北上,避免了分裂危机。 叶剑英的传奇始于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这位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高级将领,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据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党费缴纳记录,他每月上交300大洋,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候入党是要杀头的,叶剑英却毅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投身革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的办公室总是放着三样东西:放大镜、红蓝铅笔和作战地图。原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王敏清回忆,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时,叶帅连续多日坚守作战室,在地图上标出所有可能的叛逃航线。 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风格,正是毛泽东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原因,无论多么紧急的情况,叶剑英总是能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 改革开放初期,已经80多岁的叶剑英展现出惊人的魄力,1979年,在修改《告台湾同胞书》时,他亲笔添加了“通邮、通商、通航”三通政策。全国政协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他修改的原始稿件。 有干部担心步子太大,他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强调三通政策的重要性,这一政策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基础,影响深远。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江英曾展示过叶剑英1976年的工作日志,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当天,他凌晨三点还在核对抓捕名单,在江青名字旁特意标注“要防止其装疯”。 这种既有胆略又心细如发的特质,在党史上确实罕见,每次重大事件,叶剑英都能准确把握关键环节,从不出错。 晚年住在西山小院,叶剑英最爱给孩子们讲长征故事,据中央警卫局《警卫工作记事》记载,他常常告诫工作人员:“历史抉择容不得丝毫差错。” 谈到巴西送信的经历时,老人会变得格外严肃,那一次冒险报信,不仅挽救了党中央,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从巴西密电到粉碎“四人帮”,从广州起义到改革开放,叶剑英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位开国元帅的智慧,不仅在于军事才能,更在于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正如他自己所说,历史不容试错,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可靠。 信源: 叶剑英:毛泽东曾赞扬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文献出版社《叶剑英传》、军事科学出版社《叶剑英年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档案
毛主席曾评价叶剑英元帅:“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凝视] 1
优优谈过去
2025-07-09 10:38:1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