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没有进行海外扩张?

史海说史 2022-05-13 17:20:00

是什么力量把欧洲推向了海外扩张,从而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什么明清没有进行海外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也夭折?

在13至16世纪,这个时期中国和欧洲两个地区的人口总数是相等的。在15世纪以前中国可以说在任何一方面都不逊色于欧洲(祖国就是这么强大,对标的就是整个洲而不是某一国,那些评论说中国不如人的可以洗洗睡了,某个时期的衰落并不代表什么)。

但为什么16世纪欧洲能进行海外扩张,而中国却没有?

有一位叫怀特的学者说欧洲之所以能在16世纪扩张是因为从9世纪起,欧洲方面的某些农业技术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从6世纪到9世纪末的时候北欧就引进了一系列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各项技术的精进以及普及,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民由此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把农业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因而农民能够前往城市从事工商业。怀特还认为在11世纪的时候北欧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先后取得了领先地位。

根据相关研究,这位叫怀特的学者说的这些并不是事实,之所以把他拿出来说是因为国内某些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就拿军事技术来说,15世纪的时候就算中国的枪炮落后一点,但至少差距也不会太大,可以说是同样的优良。但是后来欧洲却突飞猛进,原因不在于一时一事,而在于“有机整体”,在于“一系列变化”。就像很多网友说的,明朝有很多技术发明,像什么燧发枪、火爆法采矿技术、世界首颗水底雷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虽然技术领先欧洲,但却呈点状分布,靠的是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况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里,这都是“奇淫技巧”。

事实上,在中国自身社会的发展中,从未发生过像西方一样的“文艺复兴”或“科学革命”的巨变。中国的发展就是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在15世纪以前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要比欧洲高出不少。但是在这以后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欧洲的发展像指数曲线一样陡然上升,迅速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准。

如果说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于西方是正确的话,那么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的海外扩张和葡萄牙始于同一时期,比如郑和下西洋,在1405年左右,郑和率63只远洋航船驶离港口,他到达了南海的许多地方……在此后30年间,这样的远航进行了7次。但是中国后来却再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尝试,结果是印度洋的商业留给了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郑和不再下西洋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建文帝已经找到,也有些说是儒家官僚集团的阻碍,不管是什么原因,但绝不是因为技术。所以说西方能够进行海外扩张是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而中国不能是因为缺乏技术这一推论根本站不住脚。

也有人说中国没有进行海外扩张是因为与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关系。因为老是以世界老大自居(事实上就是老大),认为自身就是世界,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的使者认为,只要在这些文明世界边陲上的莫名其妙的蛮族面前炫耀一番,向他们展示天子治下的太平盛世就足够了。没有去海外殖民扩张的必要。

也有人认为海外殖民扩张只会带来“国库空虚”,说郑和终止下西洋就是因为国库空虚导致的。这个理由其实也很难站住脚。事实上殖民事业带来的收入完全可以覆盖所付出的费用。欧洲各国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殖民扩张导致贫穷的,一个个都在努力开拓殖民地,事实上确实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还有人说中国没有进行海外扩张是因为忙于扫荡倭寇,没有剩余的精力再去扩张。

以上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甚至综合起来考虑或许这就是造成中国没有进行海外扩张的原因。但是仍然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就没有一种动力使这些困难变为小小的阻碍?难道中国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想扩张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确实不想扩张,如果更进一步说的话是中国人是缺乏“扩张共识的群体”。这个缺乏的共识不是辜鸿铭所说的中国人具有“温良恭俭让”的优良品性,殖民扩张很残暴。更不是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若真是缺乏冒险精神,那咱们脚下这块广袤的大地又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缺乏“扩张共识”背后是缺乏扩张的动力,也就是扩张的动力不足。不是没有能力去扩张而是没有必要去扩张。

首先是农业方面,欧洲人重肉食消费,导致欧洲人在生产中广泛地使用蓄力,而畜牧业需要更多的土地。在欧洲进行土地扩展的时候中国在东南区域正在发展稻米,稻米的生产讲究的是精耕细作需要更多的人力来进行。每亩稻田可生产出更多的热量,但是稻米生产需要更大的人力。也就意味着欧洲缺少空间,而中国缺少人力(虽然人多,但是中国历来把人口增长视为繁荣的象征,很多时候人口根本不足以覆盖所征服的区域)。

所以说中国对外扩张的原动力远不如欧洲。说句题外话,这几天一直吵得沸沸扬扬的“青储”问题,从农民角度来说确实是对的,对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不可取。是是非非姑且不论,就说一条。某些人说给牛羊吃了青储以后人可以吃牛羊肉,这不一样吗?这绝对不一样,一亩地粮食产生的热量不是一头牛能比的,而且养一头牛需要4亩左右的土地才行。一头牛消耗4亩地的粮食但4亩地产生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这就不用多说了。

其次,中国有一种“反殖民倾向”。缓解人口压力的方式就是从人口稠密的地方迁出来(比如山西就往外迁出来了很多,大槐树下分家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现在那里都成了一个风景点,天天上演摔锅分家的戏码)。这确实是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但这无疑又削弱了中国的工业潜力。我们知道劳动分工是工业化开始的重要条件,而劳动分工产生的基础就是一定数量的人口。所以这种人口外迁无法使中国的工业“腾飞”,也就无法成为殖民帝国(关键是没有这方面的需要,本身的土地足够充足)。所以这次起飞就“夭折”了。

欧洲倾向于养牛和植麦,中国则倾向于种植稻米,后者需要较小的空间但较多的人力,而前者需要较少的人力但较大的空间,两种体制以不同的形式经受着长期的煎熬。欧洲比中国更需要地理扩张。在中国,即使某些群体发现扩张有利可图,他们也无法大显身手,因为在帝国结构内,重要决定都来自中央,而帝国中央首先关心的是暂时维持其世界体系的政治稳定。

比如科学技术为啥没有得到发展,明朝时期精英阶层认为这些只不过“奇淫技巧”,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就很低。清朝时又觉得肆意的传播就动摇统治的根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采用他们在葡萄牙人那里见到的先进的军事技术?用奇波拉的话说就是:“朝廷对内贼的恐惧不弱于外敌,对国内起义的担忧不亚于外国入侵,因此他们极力限制武器知识的传播和能工巧匠的增生。”虽然欧洲某些统治阶层也会有类似的担忧,但根本没有能力限制先进武器的扩散,这种限制也只有像清朝这种大统一帝国才能做到,而欧洲显然没有这个条件。一定程度上说是极权阻碍了技术进步。这就是帝国结构的束缚性,这一次束缚了技术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不是缺乏对外扩张的能力而是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中国虽然一直在扩张,但只是内部扩张。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的更多是人力而不是空间。这就是明清为什么没有进行对外扩张的原因。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觉得不错就随手带个赞呗!

1 阅读:41

史海说史

简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