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整个中华衰落不能仅仅让清朝来承担责任,明朝也难辞其咎?

史海说史 2022-05-06 11:28:29

历史教科书上写着清朝灭亡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闭关锁国,甚至很多人说明朝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因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整个中华衰落不能仅仅让清朝来承担责任,明朝也难辞其咎。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先抛出我的观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明朝从来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之所以有些人认为明朝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因为把明朝的海禁政策等同于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海禁政策不同于闭关锁国政策。

那么明朝的海禁政策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东亚海域一直存在着一股不被陆地政权统治的势力。从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至于为什么要维持朝贡体制可翻看前面的几篇文章(交易体制的崩溃)。朝贡体制是国家管理下的一种贸易体制,而海禁政策是对海上民间贸易活动的镇压,因此诞生了一批进行走私贸易的势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倭寇,其实倭寇的组成成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里面有日本浪人也是中国人,那个鼎鼎大名的倭寇头目王直就是中国人。不得不说一句,任何朝代都不缺这种带路党,现在貌似也不少。

也就是说海禁政策的背景其实是朝贡体制下的产物,并没有完全断绝跟海上的贸易往来,只是这种贸易由国家管控,而不是由民间自由进行。有人说可能也是为了防范倭寇。但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倭寇的产生是由于海上贸易没法自由公开地进行产生的。就拿现在的毒品来说,之所以走私就是因为国家不允许。当然了咱们国家永远不应该放开,虽然所谓的经济学逻辑说放开比不放开要好得多,但清朝鸦片危害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放开是绝对不行的。

清朝的海禁政策初期是为了削弱郑成功的势力。清朝于顺治十三年发布禁海令,禁止沿海地区的商船出海向郑成功那边出售货物和粮食。顺治十八年(1661)也就是康熙继位的那一年又颁布“展界令”,以福建为中心,让从广东到山东沿海十五公里以内的居民全部迁往内地。这一举措直接把沿海地区变成了“无人区”,郑成功的势力彻底被隔绝在本土之外,孤悬在海上。于是他从厦门撤退,把根据地转移到台湾。对了顺便提一句,初期郑成功一直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反抗清朝,直到康熙元年也就1662年率领25000人攻下荷兰人占领的台湾。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迅速收拢自己的势力,从广东福建等地召集移民。而那些因为“展界令”失去落脚之地的人大部分都响应号召来到台湾。

而清朝的后期海禁政策则是为了打击海盗。十六、十七世纪海盗猖獗,十八世纪海盗消失不见,十九世纪海盗势力又抬头。十八世纪海盗消失主要是因为清朝的海禁政策,而十九世纪海盗势力开始抬头是因为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放开了“互市”也就是允许海上自由贸易。

十六、十七世纪的海盗跟十九世纪的海盗性质有所不同,十六、十七海盗攻击商船的几率很小,肩负着跨国贸易海上运输的角色,为海上贸易增添了活力。当然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海盗们发善心而是因为能够获取到更大的利益,而因为他们订立规则提前已经了收税,只要拿出他们签发的信物,就不会受到攻击。而十九世纪的海盗们则直接抢劫过往的商船,导致海上贸易一度陷于停顿。

导致他们生存法则不同的原因就是实力的差别。十六十七世纪的海盗势力要比十九世纪的海盗势力强大得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强者从不会欺压弱者,而是制定一个足够高的门槛,让弱者在门槛之外自生自灭。

嘉庆十四年(1809)的时候对海盗采取了海上封堵的政策。一方面禁止民船出入海上,同时命令以前通过海上运输的粮食、盐改用陆运。加强对沿岸村落的监视,使定期汇报海岛情况成为一种义务,同时还让地方精英组织团练以做警备之用。该法逐渐奏效。为确保粮食等必需物资,海盗时常袭击沿岸村落,从而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也由此断绝了他们与那些曾和他们交易的权贵的关系。海域世界迎来末日。

同样都是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不同,实施的力度也不同。下一篇,清朝真的闭关锁国了吗?

0 阅读:6

史海说史

简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