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后住在钓鱼台,却因毛主席批示而搬离。
1975年伊始,陈永贵,这位来自山西昔阳大寨的朴实农民,被委任为国务院副总理。几十年躬耕田野,他习惯了与土地亲近,与乡邻为伍的质朴生活。入住国家重要接待场所——钓鱼台国宾馆后,他却感到格格不入。宽敞的房间、柔软的地毯、贴心的服务,这些都与他过去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倍感拘束。 日复一日,他面对堆积如山的公文,却找不到着手之处,远离了田间地头,他感到无比的失落与苦闷。
他无法适应这种与民众多隔阂的生活。他回忆起在大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与乡亲们同甘共苦,那种朴实而充实的快乐。如今,他被高墙深院所隔绝,无法直接了解基层百姓的疾苦,这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选择离开这舒适却让他感到空虚的住所,奔赴西藏、大寨、广西、福建、新疆等地,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他深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群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他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将工作时间合理分配:一部分时间处理文件,一部分时间回到大寨参与劳动,其余时间则用于全国各地调研农业生产,并恳请搬离钓鱼台。
他在信中表达了他对钓鱼台环境的感受,这舒适的环境让他感到与民生脱节,如同被囚禁一般。毛主席阅信后,批示了简洁却意味深长的八个字:“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这既是对陈永贵请求的准许,也蕴含着对干部作风的深刻警示。
毛主席认为,真正的领导干部应该心系人民,深入实际,而不是沉溺于舒适的环境中,脱离群众,无法了解民情,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陈永贵搬离了钓鱼台,住进北京交道口一处简朴的小院,他拒绝了特权待遇,与几个同事同住,生活简朴,每天坚持工作,他的生活方式与他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坚持以农村户口领取工分,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从不铺张浪费。
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勤劳作风,早起在院子里散步,春天还在院子里种果树,这与高官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劳作,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为国家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毛主席的批示以及陈永贵的行动,对当时的干部队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永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搬出钓鱼台并非退缩,而是更贴近了人民,走进了更广阔的群众心中。他的“三三制”工作方法和始终如一的为民立场,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人们记住的,不是他曾经多高的官位,而是他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居高位,也能不忘初心,始终与人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