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会相信你不在乎成绩吗?

成长教育漫谈 2023-04-16 21:41:13

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太多人的人也包括很多父母都会知道“不要太在意”,并且会给出很多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很有共识性的问题,在实践中却总是很难被贯彻好,而能够轻松驾驭的,通常情况下也不是因为他们(父母)自身的认识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孩子的成绩本就挺好……

所以,“不要在意成绩”这样的认知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自我疏导、自我安慰。

我不否认这种认知是有好处的,但大家发现没有另外一个问题——孩子真的会相信父母是表里如一吗?

会如我们所想的一样对待他们的成绩以及学习吗?

没有学好、考好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一句“没关系”就真的觉得“没关系”了吗?

尤其是对那些明明很在意(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却非要说不在意得家长来说,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敏感程度。

孩子们其实是非常善于感受父母情绪、想法的,且往往还并不需要通过父母的语言的,很多孩子都会从父母的眼神、语气、态度等诸多细节捕捉到父母的真实想法。

所以“不在乎”这类态度不是靠说的,更不是靠“演”的,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是演员,而且就算是演员也很难这么多年都扮演同样一个角色吧?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把这些认知变成自己真心的认知,而非一种姿态的“演”。

其实所谓的劝说父母不要过于在乎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因为成绩不重要才让父母们不要在乎的。

事实上成绩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说有很多事情都比成绩还要重要,但作为一名学生,如果连学习成绩都不重要了那他的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学生,不是吗?

事实上多数劝父母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绩的背景是因为有一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成绩过于简单粗暴。

例如只看分数而不去帮助孩子解决背后的问题,并且还会轻易给孩子扣上各种帽子。

打击式教育甚至是惩戒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即便是很多人都表示已经很注意了,可仍旧会在一些事情上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鼓励父母不要过于在乎成绩是希望父母们能够理智看到孩子学习中的困难,能够给予孩子更有益、更有效的帮助。

同样的,那些自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不在乎孩子成绩的父母也不要觉得自己做到了就没事儿了。

如果孩子成绩就是不好,我们只是单纯不在乎成绩而不是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控油这样的“不在乎”又有何益?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最大矛盾不在于“在不在乎”,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处理方式。

例如父母就是很在乎孩子的成绩,而且孩子也清楚知道父母很在乎,但如果父母并未把这种在乎给孩子变成一种纯粹的压力,而是通过各种沟通、陪伴、协助等等变成一种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动力,这种在乎又怎会有危害?

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其实孩子一直都有参与其中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了孩子的存在,而只看到了问题的存在……

除了成绩,其他方面的能力、特长也都是一个道理。

不是说父母在乎孩子的成绩就一定都会变成孩子的压力、负担,也不是说父母不在乎了孩子的成绩或者某些不足就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负担。

问题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不是因为问题本身出问题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选对合适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这里可以以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了为例。

如果我们从负向去看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有家长很快把孩子的问题归因于一些看上去很有可能的问题上,例如我们会认定这事儿跟孩子不认真、偷懒有关系,而且我们会往往还会找到一些证据以证实自己的分析合理。

非但如此,我们还会顺着这个问题继续把更糟糕的可能、影响讲给孩子听,生怕孩子对我们的分析不认可、不重视。

但其实我们的这种归因方式是很难让孩子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反而容易让孩子更加苦恼。

负向看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带入自己的主观性会非常强。

但即便是正向看问题也未必会无往不利。

例如同样是孩子成绩下滑,父母也很注重了自己的态度,并没有批评孩子甚至还鼓励、肯定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做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并且还帮孩子制定了后续的学习计划等等。

对于父母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们会很容易给出较高的评价。

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是父母在主导,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分析”而没有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分析,那么最终父母给出的看似很全面的建议、要求也很难被孩子完全认同。

父母看似是不在乎成绩更在意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但过程的“独断”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例如我们给出的很多建议可能只是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想要完成、达成相应的目标是需要额外的支持、付出才行的,所以过程中其实很有可能孩子就已经觉得自己有“无力感”“压力感”了。

所以我们看到矛盾点并不在于我们是否在乎孩子的成绩,而在于我们解决问题时到底采取的是怎样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我的建议是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去多做分析和规划。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能力把问题分析全面,也不要担心孩子的计划是否能够全面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按照能够全面解决好问题需要付出的是“10”(从1到10,0为最高,1,如果我们来主导,我们可以直接给孩子布置好“10”的相关任务,但孩子自己却只能给出“5”的这个程度的解决方案。

那么就先让孩子按照这个“5”的方案来实施,我们最多再给孩子扩充到“6”或者“7”就可以了。

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不够全面,但他们全面完成的可能性会更高,主动性也会更强。

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始终是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还要把很多的能量消耗到如何应对我们上。

父母做到完全不在乎成绩很难,但做到如何对待以及帮助孩子解决成绩问题则相对要更容易一些,您觉得呢。

0 阅读:2

成长教育漫谈

简介:分享教育领域的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