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再难突破,除了天赋、方法等,还可能是这个原因

成长教育漫谈 2023-02-10 17:28:56

老师讲课水平没问题,学生学得也很认真、很努力,成绩在一段时间里也确实有显著提高,但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再难提升……

这种情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

这种情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

你认为原因会出在哪里?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天赋使然,是这个孩子的学习天赋不够致使成绩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怎么努力进步起来也很困难。

有人可能会认为是这个孩子的基础还存在不足,又或者是这个孩子尽管很努力了但效率却并不高,甚至是“假努力”等原因导致的。

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在学习方法上、习惯上可能还有进一步完善、提高的上升空间。

以上可能也许都是存在的。

不过我想说的是除了第一种“天赋论”的情况是不太容易解决,其他的在理论上都是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严格来说就算是“天赋论”也一样可以解决。

因为通过各方面的优化和完善,也可以把“屏障”推到更远或者更高处。

毕竟真正天赋异禀的终究还是少数,也不太可能把“上升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太常规的建议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重点讲一个我们很多人在日常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解决策略。

这个解决的策略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适应高中学习、应对高考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01.

就算是教学能力极强的老师也只是能确保部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除外)学生在听课、作业等过程中不但能学会学懂了知识,还能掌握学科体系、学科思维以及各种科学方法等。

这些东西在某些阶段跟“考试分数”的关系表现得会不太明显。

例如小学、初中的数学以及物理、化学等,很多孩子都感觉是很容易学好的,而且成绩也不低,但上了高中之后这些孩子当中会有很多人会被这些科目的难折磨到毫无脾气。

这事儿多数时候既不能怪老师,也不能怪学生。

一方面是课堂时间有限不足以训练、培养好大多数学生的这些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学生宁愿花更多时间去写作业、做题也不会去做一些有助于这些方面提高的事情。

所以我们得理解,这不是谁错了的问题。

02.

孩子的课堂学习其实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且在这个体系里老师们会按照课标的要求教育孩子。

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把这个“体系”割裂开的。

大家可以做个很小的测试:

不让孩子看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让孩子做个上学期某一门课都学了什么的导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总结一下都学了哪些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有的科目还可以问问都做过哪些实验、实验的原理是什么以及跟生活生产实践有什么关系。

绝大多数孩子一定做不到。

能做到的少数孩子,别的不敢说,这门课的成绩一定错不了,而且这种孩子在未来也一定能把这门课学得很好。

03.

老师们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无论是从作业还是从各种测试上都会把上面说的这些东西系统性甚至反复重复地教给孩子们,但绝大多数孩子却只能把这个原本系统化的东西以“碎片”的形式存储下来。

理论上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足够的努力,即通过大量的练习,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分散的“碎片”激活的。

这就是上面说的努力了之后成绩会有明显提升。

但碎片化的知识形态会大概率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就算是单个或者少量相关联的碎片也能掌握很好,可终究没能形成系统。

此时,孩子所谓的学会了、理解了甚至是掌握了,也都只是在一个“舒适圈”范围内而已。

这种情况下,即便孩子看上去掌握不错,但当遇到舒适圈外的考察,就很有可能出现“原来是这样!”的表现——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但稍微启发一下就能立刻明白。

04.

这只是从整体去看,其实也可以更细化一些。

例如针对某个概念的理解。

实践中尽管老师通过了各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某个概念,并且通过提问、作业等检测的时候发现学生也都能掌握了,但这里的“掌握”是要打引号的。

事实上,从“学完”那一刻起,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最终都习惯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他们更多关心的是用学会的这些概念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此时这些概念对孩子而言只是“碎片”形式存储。

往往多数学生是不太会习惯于把这些碎片跟之前学过的知识(原有碎片)建立联系,而这就导致了围绕这个概念的知识结构是不成系统的。

再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教学生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例如我随便说一个“控制变量法”,其实这个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老师一讲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

不说孩子们在后面的做题还是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算是会做也很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刻意地意识到自己在用“控制变量法”。

除非我们提问孩子这用的什么方法,否则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孩子只会更关心“题目”的本身,而非自己掌握了何种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试想一下,一个科目有那么多的基础概念、科学方法、思维方式,而每一个都只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孩子的脑海里,那么就算是他记得再牢也很难解决一些灵活或者复杂的问题,更别说是一些结合生活生产实践的题目了。

以理科学习为例,学生即便是再认真学,更多还是学会了抽象之后的结论,然后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某些问题,可是学生却并没有具备“抽象能力”。

此时,看上去的话孩子只是更多的“记住了”而已。

这种情况下孩子即便是再努力,怕是也很难具备新高考改革提到的那些选拔标准。

05.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多了一种分析为什么老师教得没问题,孩子学得也很努力的情况下,却还是遇到了提升瓶颈问题的思路呢?

那么如果解决这个问题,避免所学内容更多是以“碎片”形式存储呢?

下一篇文章我会向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好这种方法一定能够突破继续提高的屏障,那就是尝试训练自己的知识重构习惯。

0 阅读:41

成长教育漫谈

简介:分享教育领域的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