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成为发达国家,就必须向日韩一样成为消费大国。”在上个月底的天津经济论坛会上,女专家金刻羽痛心疾首地呼吁全民消费、向日韩学习。她还说,我们总是说自己科技、AI多多厉害,但除非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成为消费大国,否则永远富不起来,你觉得呢? 金刻羽说中国得学日韩当消费大国才能发达,这话乍一听有点道理。毕竟当年日本从战后废墟里爬起来,靠汽车家电横扫全球市场,后来泡沫经济前那阵子,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都被本地人挤爆了;韩国也一样,三星、现代这些企业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老百姓兜里有钱了,国内消费市场跟着就起来了。这俩国家确实是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才迈进了发达国家门槛。 但问题是,咱中国和他们不一样啊。日本人口1.2亿,韩国5000多万,加起来还没咱一个广东省人多。他们转型的时候,全球产业链正处于扩张期,欧美市场敞开了让他们进。可咱现在呢?美国在贸易上卡脖子,科技领域搞封锁,外部环境比日韩当年难多了。 更关键的是,咱国家还没完成工业化升级,制造业占GDP比重还在27%左右,这要是急着转向消费大国,万一产业链外迁,搞不好就像台湾地区那样,科技企业被迫外移,留下个产业空心化的烂摊子。 再说消费这事儿,不是说想刺激就能刺激起来的。日本当年能全民买买买,那是因为有终身雇佣制兜底,老百姓敢花钱。 咱呢?虽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涨到了2023年的39218元,但收入分配还不均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都还挺大。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农村才21691元,差了一倍多。而且社会保障体系还在完善中,养老、医疗这些后顾之忧不解决,老百姓攥着钱不敢花啊。你看现在年轻人连婚都不想结,更别说消费了,这和日本低欲望社会的苗头有点像。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咱国家现在还没到能完全靠内需拉动经济的时候。202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确实在提高,但投资和出口还是重要支撑。 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当年可都是靠制造业起家,然后才转向消费的。咱要是现在就把制造业扔了,去学人家当消费大国,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国家提出的双循环战略,说白了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稳住基本盘,另一方面继续搞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就像新能源汽车,咱既得满足国内老百姓的需求,也得卖到欧洲、东南亚去,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其实金刻羽的观点有点片面了。消费确实重要,但它得和生产、分配、流通这些环节联动起来才行。你看国家现在搞的乡村振兴,就是在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搞的新基建,就是在改善消费环境,让线上消费更顺畅。 这些都是在为消费升级打基础,但这是个慢功夫,急不得。就像盖房子,得先把地基打好,再一层一层往上盖,要是急着盖摩天大楼,最后肯定得塌。 说白了,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得走自己的路。日韩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咱现在既要把制造业搞高端化,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又得提高老百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大家敢消费、能消费。这两条路得同时走,哪条都不能落下。等咱的产业升级完成了,收入分配更均衡了,社会保障更完善了,消费自然就起来了。 到那时候,不用别人说,咱自己就成了消费大国。但现在嘛,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 对此,你怎么看?
脑子进水了印度外长说,印度要和美国一起对付东方大国,想从美国那里要划分领土,要
【2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