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直到今天,还有人相信特朗普加关税,是为了制造业回归呢? 特朗普当年推出加关税

墨香染时光 2025-07-11 15:48:04

怎么直到今天,还有人相信特朗普加关税,是为了制造业回归呢? 特朗普当年推出加关税政策时,对外喊得震天响的口号是“让制造业回家”。他在竞选集会上拍着胸脯向那些铁锈地带的工人保证,只要对进口商品狠加关税,美国工厂就能重新冒烟,失业的蓝领兄弟就能拿回饭碗。 这话乍一听挺热血,尤其对那些眼睁睁看着工厂倒闭、社区衰败的红脖子们来说,简直像救命稻草。可现实就像一盆冰水——加关税非但没让制造业回归,反而把不少企业推向了绝境。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吧。底特律的汽车厂本以为关税能保护他们,结果进口零部件价格飙升,一辆车的生产成本凭空多出好几千美元。有个密歇根州的车企老板后来在采访里叫苦不迭:“原本从墨西哥进口的变速箱单价800美元,加税后涨到1200美元,再这么下去,生产线就得停摆。” 更讽刺的是,为了规避关税,不少企业干脆把工厂搬到了越南、泰国这些不受关税影响的地方。俄亥俄州一家做小家电的公司,原本雇佣着300多个工人,最后不得不把组装线迁到马来西亚,只留下一个空壳子在美国。 为啥会这样?道理其实不复杂。现代制造业早就全球化了,一个产品的零部件可能来自十几个国家。加关税就像在全球供应链上砍了一刀,美国企业要么被迫接受成本暴涨,要么就得花大价钱重建供应链。可重建哪有那么容易?得重新找供应商、改生产线,还得培训工人,这些成本算下来,比关税本身还可怕。 有个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每保住一个所谓的“制造业岗位”,美国消费者得额外掏出5万美元的代价,这哪是保护就业,分明是用全民的钱给少数企业买单。 事实上加关税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填补《大美丽减税法案》留下的财政窟窿。 这个法案号称要“让美国再次伟大”,实际上是给富人和大企业送了个超级大礼包——企业所得税从35%砍到21%,亿万富翁的遗产税大幅缩水,光这两项就让联邦财政十年少收3.6万亿美元。 这么大的窟窿怎么补?特朗普盯上了关税这块肥肉。他心里清楚,关税就像个隐形的“消费税”,企业交的税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既能填补财政黑洞,还能落个“保护产业”的好名声。 更绝的是,这套“减税+关税”的组合拳,悄悄完成了一场财富转移。减税让富人荷包鼓了,关税却让穷人日子更紧巴。 美国智库的研究显示,关税对低收入家庭的冲击是高收入群体的三倍。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光是买日用品、交电费,就得比以前多花上千美元。而那些拿到减税红利的大公司,要么把钱拿去买股票拉高股价,要么给高管发奖金,真正投回制造业的少之又少。有个华尔街的分析师说得直白:“减税就像给富豪发红包,关税则是从老百姓兜里掏钱买单。” 可为啥还有人信这套说辞呢?一方面,特朗普的支持者里有不少人对他有种近乎盲目的信任,觉得他是“敢跟建制派对着干”的孤胆英雄。另一方面,他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外国占美国便宜”,这种简单粗暴的叙事很容易煽动情绪。就像他总说贸易逆差是因为中国“偷窃”美国就业,却绝口不提美国企业自己把工厂迁到海外的事实。 更讽刺的是,那些被他喊作“兄弟”的红脖子们,最后成了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汽车更贵了,农场的大豆卖不出去了,可特朗普的富豪朋友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回头看,加关税根本不是什么“制造业救星”,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魔术。它用“爱国”的幌子掩盖了财政窟窿,用“公平贸易”的口号转移了阶级矛盾,最终让普通人为富人们的利益买单。 那些还在相信“关税能带回工厂”的人,或许该看看俄亥俄州那个倒闭的家电厂——厂房的墙上还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涂鸦,可里面早已杂草丛生,只剩下碎了一地的“美国梦”。

0 阅读:15
墨香染时光

墨香染时光

阳光明媚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