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却说:“这样叫心里总觉得别扭,还是“毛主席”听着亲切。” 但是胡乔木也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发表文章就应该以一个十分严谨的态度,不能夹杂太多的私人感情。 尤其是发表的文章还很可能被外国的一些学者当做参考资料用来研究,就更需要严谨了。 事实上胡乔木和毛主席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在1941年的时候就来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的工作,撰写过不少的文章。 他的才华是毛主席也认可了的,在写文章这方面,胡乔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1981年的时候,黄克诚写了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 准备把文章发表到《解放军报》上的,虽然文章写好了,但是还需要润色,胡乔木也是十分了解毛主席的,于是这个润色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胡乔木。 在写文章的时候,黄克诚在文章里面称呼毛主席都是毛主席的,这也表现了他对毛主席的信服,他是亲眼看到毛主席带着他们一路走来的,许多重大决策也都是毛主席做出的,在他的心里,毛主席就是他最敬佩的人。 而胡乔木,他在这方面就要理智一些,虽然同样十分敬仰毛主席,但是在润色文章的时候,他还是以严谨的态度,把文章中出现的毛主席,都替换成了毛泽东。 除此之外,润色工作胡乔木做的还是十分不错的,黄克诚对于文章的内容十分满意,只是看着通篇的毛泽东,情感上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在他心里,毛主席是伟大的,而在文章中使用毛泽东,却给人一种十分冰冷的感觉。 在这个问题上,两人也是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着文章马上就要发出去了,黄克诚也着急了起来。 他们两个的争论也传到了邓小平的耳中,而且说的也都有道理,邓小平在仔细看了文章之后,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 在情感上,自然是称呼毛主席更为适合,只是这篇文章将来也是要用来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的,这么一来,也确实不适合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但如果直接就称呼名字,也不合适,思忖片刻,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表示,不如就改成毛泽东同志。 这样既不影响资料的客观性,也让文字不失温度,这回黄克诚和胡乔木两人都没什么意见了,也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也是从这之后,关于毛主席的一些文献,就都使用了毛泽东同志这一称呼。 不过称呼其实还是其次,这次的事情,展现出的,也是许多人对毛主席那种不可替代的情感。 其实不只是黄克诚,在胡乔木把文章里的毛主席改成毛泽东之后,很多人心里都十分不舒服,毛主席这个称呼已经是深入人心,而且专属于毛主席的,用其它的就感觉少了些什么。 不过改成毛泽东同志众人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无论使用的是什么称呼,在众人心中,毛主席的形象是不会改变的。 他依然是那个让众人爱戴的毛主席,不说他们那一代,就说我们这一代,毛主席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也是无人可比的。 在黄克诚这里,他是一直都坚定的支持着毛主席思想的,即便是受过很多的折磨,但是他追随毛主席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下过。 在他晚年的时候,也一直在按照毛主席的思想来行动的,也一直都坚定的站在毛主席这一边。 即便是许多人都认为毛主席做错了的时候,黄克诚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毛主席一直走一步看十步的,在他心里,对毛主席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更何况毛主席的功绩也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些是不可能被抹去的。 在黄克诚撰写回忆录的时候,从他的字里行间,就能够看出他对毛主席的敬重,在提起毛主席的时候,也一直都写的是毛主席。 信源:中央文献出版社权威传记、中央档案馆原始文件、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档案、军事科学院特藏文献、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物
1981年,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却说:“这样叫心里总觉得别扭,还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7-10 12:11:23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