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上级却发来电报:“这

如梦菲记 2025-07-09 11:24:31

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上级却发来电报:“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华北战线战火不断,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加紧向北平、天津一线推进,局势异常紧张。   东北军第53军691团在保定附近驻守,团长吕正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年纪轻轻便已打过多场硬仗,早年投身东北军,一直随张学良南征北战,部下大多是来自东北的老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当时,第53军正在从华北战场南撤,计划保住有生力量退至河南整编,吕正操带领691团留在冀中,接到任务要协助其他部队掩护主力撤退。   部队部署在永定河一带,风声鹤唳,弹药紧缺,一天傍晚,691团下辖的一个营被派去据守河口要道,阻挡日军南进,三天后失去联络。   吕正操派出斥候前往探查,得知该营在与日军激战后被围困于渡口西岸,营内官兵五百余人,已陷入断粮缺弹的困境,昼夜交火,死伤惨重,当晚,吕正操正在军帐内组织部队准备救援,军部却发来一道电报。   电报中明确表示,该营已无营救必要,命令全团撤离,不得再派兵增援,理由是部队调动不能耽搁南撤进度,被围部队已被视作“可牺牲单位”。   这道电报来自第53军军长万福麟,他早年同为奉系将领,表面上与吕正操同属东北军系统,但在实际战场决策中,一再表现出对保存自己直属部队的考量。   他判断那个被困的营多为补充兵员和地方调配的混合编制,非其心腹,于是决定放弃。   吕正操收到电报后沉默许久,他对这个营十分了解,营长是他一手提拔的老兵,营内骨干多为他在早年长城抗战时招募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纪律严明。   他知道这些人正与敌人死战,是为了给主力部队赢得转移时间,他无法接受这样一纸命令就否定了整个营的牺牲。   当晚,他自行召集部队召开作战会议,决定无视军令,立即组织骑兵连与特务连组成救援队伍,携带有限的弹药与手榴弹,向永定河方向进发。   夜幕低垂,寒风刺骨,沿河的芦苇荡内满是泥泞,日军在河对岸布有轻重机枪交叉火力,一旦靠近,便会开火压制。   吕正操带队行进至距离河口不到两里处,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前哨与日军哨兵发生接触,短暂交火后清理出前进通道,到达阵地附近时,营地已是一片焦土,燃烧弹留下的痕迹在夜色中仍隐约可见。   阵地周围散落着破碎的枪支、炸裂的土包,不少战士倒在血泊中,残破军装被炸成碎布。   他带来的战士分成两组,一组策应侧翼,一组正面冲阵,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终于在拂晓前打通了通道,将残余的战士从废墟中带出。   整个被围的营,五百多人只剩下不足四十名还能站立的士兵,其余不是战死,便是重伤或失踪。   大多数战士已在此前数轮冲击中耗尽弹药,用刺刀、铁锹、甚至工兵锤与敌搏杀,一些士兵在突围中仍然坚持掩护战友,被日军集中火力击中,遗体只能临时掩埋在芦苇荡内。   撤回驻地后,吕正操立刻写报告交军部,军部并未对其擅自违令提出严厉指责,而是象征性地表扬了其“英勇果断”,实际上传令兵私下透露,军长对吕正操极为不满,已准备将其调离前线。   数日后,吕正操收到调令,命其率部南撤至郑州接受整编,他并未听从,反而召集干部会议,正式宣布脱离第53军建制,成立“人民抗日自卫军”,自行开展敌后抗战行动。   此后,他率部转入冀中平原,展开游击战,打击日军交通线和据点,多次奇袭成功,声名日盛,1938年,经中共冀中区党委批准,该部被编入八路军第三纵队,成为冀中军区重要武装力量。   这场弃营事件,成为吕正操彻底脱离国民党军队、走向独立抗日道路的关键节点,他没有用大话宣誓忠诚,也没有在命令面前妥协,他的选择建立在对战场实情的判断与对士兵生命的尊重上。   被困的那一个营未能全数生还,但他们没有被遗忘,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证明,在那场民族危亡的战争中,有人宁愿违反命令,也要将兄弟从火坑里救出来。   永定河畔,如今已无硝烟,但那些埋在河滩下的弹壳、破碎的军帽、模糊的墓碑,依旧在默默诉说着那一夜的故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记吕正操一生中的三件大事——金台资讯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