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行神枪手李殿冰掩护群众转移后,再回山上潜伏,看到山脚下行进的敌人队伍,他屏息瞄准,随后一声枪响,一头日寇应声倒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夏天,太行山里热得厉害,山风都带着一股火气,李殿冰站在半山腰的岩石后头,身子贴着地,手里紧握步枪。 他刚从后山安全送走一批乡亲,腿还没歇稳,山脚那边就传来哗啦啦的脚步声,他举起望远镜一看,是一队日军正往山道上爬,人数不多,估摸着是扫荡的先头部队。 李殿冰慢慢调整呼吸,瞄准最前头那个扛机枪的敌人,枪口微微一动,手指压下扳机,枪声打破山谷的沉静,那名日军应声倒地,身后的队伍立马一阵混乱。 他不动声色,连发数枪,又打倒几人,敌人乱成一团,四下张望,子弹却像从空气里飞出来似的,叫人没处藏,他起身顺着石缝撤下去,没多久已消失在另一条山沟里。 李殿冰是河北曲阳县尖地角村人,从小跟着父亲进山打猎,熟山识林,枪法准得吓人,打野鸡不用跑,五十步外一枪见红,可这身本事不是天生的。 十岁那年冬天,全家断粮,他跟着父亲守了三天,才逮着一只山羊,那次他手抖打偏了,山羊带伤逃走,妹妹饿得哭了一宿。 他整晚抱着枪发抖,那之后天天天不亮就上山练枪,手冻肿也不下山,他知道,这枪要打得稳,是为了下一次不能再饿着家人。 抗战开始后,李殿冰亲眼看见邻村被日军烧光,老人被吊在树上烧死,父亲为了护村冲出去,被一枪打死,他没说一句话,把猎枪擦得锃亮,铅弹灌好,正式投身游击队。 队长看他枪法好,安排他负责狙击,别人打枪靠眼力,他是靠耳朵和鼻子,风怎么拐、林子里哪儿能藏人,他全摸得透。 1941年夏,敌人对太行山区发起大规模扫荡,李殿冰奉命带着村民撤进后山密林,把老人小孩藏进山洞,山道陡峭,背着病人走得慢,他前后跑了五趟才把人全送进安全地带。 最后回头望山下时,就看见敌人队伍压了上来,他没走,折回山顶,找了块能俯瞰整条山道的大石头趴下,准备阻击敌军,他知道,这一枪得打得准,山洞里的老乡才来得及转移到更深处。 敌人行进缓慢,显然没把这片山地放在眼里,李殿冰打中机枪手后,又挑掉小队长和观察员,短短几分钟,敌人的指挥中枢被摧毁,队伍彻底混乱,他趁乱撤离,再次拉开与敌人距离,继续往更高的山梁转移。 几天后,敌军闯进老母庙水潭旁想取水休整,李殿冰早安排好人手,埋伏在高处,那天正午,敌人往水边凑,他吹了个山雀哨,二十多颗自制炸弹从山崖掷下,铁钉混着黑火药炸出一片乱飞的火雨,炸死炸伤数十人。 敌军惊慌逃命,滚下山坡时还踩上民兵提前布置的陷阱,摔得东倒西歪,同年秋,敌军发动更大规模“铁壁合围”,试图封死北岳抗日根据地。 李殿冰带领游击小组,灵活运用麻雀战术,三个月打了二十多仗,斩敌二百六十余人,还缴获步枪、骡马、粮食、电台等物资,他们从不跟敌人正面对拼,靠地形,靠速度,靠判断力,把敌人一点点拖进山的迷魂阵。 有一次,他在夜里混进敌军壮丁队伍,得知他们打算偷袭八路军根据地,连夜翻山报信,主力部队早已转移,他带三人设伏,利用地形打乱敌军两个方向的队伍,造成敌人自相残杀。 事后,敌尸满村,敌人气急败坏,第二天就反扑尖地角村,李殿冰提前布雷布阵,门框、灶台、井口都成了陷阱,敌军指挥官刚举起望远镜,就被他一枪击伤,敌兵接连踩雷受挫,再次败退。 那一年秋末,他的妻儿险些被俘,他在夜色中连开二十七枪,将敌人逐个击倒,救回亲人,他没说话,只是眼里通红,把枪紧紧抱在胸前,接下来的三天,他没合过眼,带着民兵追着敌人打,山梁之间枪声不断。 冬天时,六个村的民兵合编为一个中队,李殿冰被推为队长,刚编好队伍,他们就包围住一股百余人的敌军,八路军主力赶来后,将敌人全歼,他带回三支枪、三部电话机和几十头牲口。 那年年底,他被评为“太行英雄”,这位打猎出身的汉子,用一身硬功夫,把一杆猎枪变成了抗战利器。 他始终说得少,做得多,直到建国后,他也没离开太行山,继续当民兵队长,继续教年轻人练枪,种地带队都不耽误。 退下来那年,他还一个人背着干粮上山巡逻,有人问他怎么打那么准,他只是淡淡地笑,说是打猎时练出来的眼力劲儿。 1982年,老英雄去世,尖地角村的乡亲翻山越岭送他最后一程,曾被他救下的女人们,如今白发苍苍,挎着玉米饼赶来祭奠,他们知道,没有李殿冰,就没有今天的山村安宁,他那一枪,至今在太行山间回响。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李殿冰游击组成功开展“麻雀战”——中国军网
1941年,太行神枪手李殿冰掩护群众转移后,再回山上潜伏,看到山脚下行进的敌人队
如梦菲记
2025-07-09 11:24: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