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日,蒋介石在广州度过了其人生中极为特殊的一天,清晨他下令取消空袭天安门的计划,避免背负历史骂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三十万群众在庄严肃穆中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这一天,是新中国的诞生日。 毛主席在城楼上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礼炮轰鸣,军乐奏响,激动的掌声和欢呼声仿佛要将广场的空气都点燃。 与北方沸腾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广州一栋静谧的公馆,此时此刻,蒋介石正坐在东山梅花村的住所中,神色凝重,手边的电话静静摆放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与迟疑。 他已经起床很久,天还未亮时就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军事简报,那些密密麻麻的电报内容,在他眼中早已熟稔,却仍让他一页页地反复查看。 不久前,国民党空军根据蒋的授意,制定了一项极为敏感的作战计划,于开国大典当天,对北京天安门地区实施空中打击。 执行任务的,是6架美制B-24重型轰炸机,原计划从浙江舟山起飞,取道黄海上空,必要时可在韩国济州岛中途加油,目标则是设定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希望通过突袭干扰典礼进行,制造混乱。 可这项计划从一开始便困难重重,首先是技术层面的限制。B-24虽然性能良好,但航程仍略显吃紧,若从舟山直飞北京,单程就需三个多小时,往返至少六小时,而这款机型并不具备完善的夜航导航设备。 若下午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天色势必已暗,稍有偏差就可能酿成坠毁,其次国际环境也并不利于国民党方面,韩国政府对提供加油支援态度模糊,甚至在关键时刻明确表示拒绝。 美国方面则保持谨慎,杜鲁门政府不愿此时再度卷入战火,也不希望国民党通过高风险行动扩大内战局势。 在北京方面,我党早已获悉相关情报,并据此周密部署,经过中苏联合专家的精确计算,最终决定将开国大典安排在下午三时举行。 这不仅有利于群众集结和广播转播,也恰好规避了敌机的航程窗口期,为防万一,解放军高射炮部队早已在华北部署完成,受阅飞机也首次在阅兵中挂弹升空,准备在极端情况下紧急应对。 广州的清晨潮湿而闷热。蒋介石站在窗前,看着南国初秋的天空,他明知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但始终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空军司令部已多次发来催促,技术人员报告称机群准备就绪,天气适合飞行,一切只待他一声令下,但他迟迟没有回应。 据后来回忆,当日上午,他曾接见阎锡山,两人闭门详谈许久,有人看到蒋手中拿着一册紫禁城建筑图册,神情复杂,阎锡山曾劝诫,不应以血洗节庆,毁伤国家象征,若真炸毁天安门甚至故宫,不仅会激起民愤,更将令国民党在历史与道义上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权衡再三,蒋介石终于做出决定,他拿起电话,只说了简单的两个字,命令传达后,挂断电话的那一刻,他的背影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整整一天,他没有再安排任何公务,只是让人将所有收音机搬入卧室,低声开着,他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但收音机里传出的广播内容,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耳中。 广播中,毛主席宣布新政府成立,朱德代表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命令,各地群众欢呼雀跃,礼炮声、歌声、掌声从不同方向汇聚,仿佛穿透了南北距离,那一刻,蒋介石无言,房间中唯一的声音是收音机的电流杂音。 多年之后,历史学者回望那一刻,或许会给予不同角度的评判,但无论如何,1949年10月1日,蒋介石在沉默中按下了暂停战争的按钮,让那场可能改变命运的轰炸计划,最终留在了历史的阴影之中。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开国大典细节:蒋介石缘何中途放弃轰炸天安门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