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美国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回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镇江、镇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美国佛蒙特州一所疗养院内,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妇人躺在床上,身形瘦削,气息微弱,窗外积雪未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枕边摊开的信纸和一本书稿上。 她的嘴唇轻轻颤动,用带着异样腔调的中国话反复念着:“镇江……我的老家在镇江……”声音含糊不清,却带着一种久久不曾褪去的江南味道,这位老人正是赛珍珠,一位以描写中国农民生活而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 时间回到八十多年前,1892年的冬天,年仅三个月的赛珍珠随传教士父母踏上前往中国的轮船,船行万里之后,他们抵达江苏镇江,这座古老的江南城市自此成为她认知世界的起点。 赛珍珠并非带着目的而来,她只是一位被命运安排留在异乡的孩子,因为年幼,她尚未形成语言体系,便在保姆的照顾下学会了当地的土话,镇江话温软细腻,带着江南水乡的韵味,自然而然成了她的第一种语言。 她在镇江的童年是自在而亲切的,家门前的小河常有乌篷船缓缓划过,岸边孩童嘻笑追逐,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与邻里的小伙伴无异,每天她会和朋友们分吃糖果、糕点,蹲在巷口听老人讲故事,仿佛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镇江孩子。 她的外貌虽与他人不同,但她从未感到格格不入,镇江的街巷、春日的柳絮、私塾的讲读,甚至季节更替时风的气味,都深深印在她的感官记忆中。 及至年长,她随父亲出入乡村,在那片广袤的田野上接触到了最基层的农人,田埂间的对话、简陋土屋里的生活场景,无不牵动着她的注意,她将这些琐碎记在笔记本上,并不是出于某种文学野心,只是出于对土地和人的本能关注。 多年后,她以这些积累为基础,写成小说《大地》,这本作品不仅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还让她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 《大地》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人们惊讶于她对中国乡土生活的细腻捕捉,也对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产生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在那个中国形象仍被误解的年代,她用笔为这片土地争得了一份理解。 赛珍珠对此心怀复杂,她在荣耀中也感到沉重,因为她知道,自己描写的世界,是无数中国人真实的命运,而并非异国奇谈,她不断接受访谈、参与演讲,希望借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更多关于中国的正确信息传播。 1934年,由于种种不可抗的局势变化,她不得不离开生活数十年的中国,离别之际,她带不走那片土地,却执意带上了象征她中国记忆的物品,一件湖绿色的旗袍,一套中国茶具,以及几幅毛笔字画。 这些物件后来成了她在美国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在宾夕法尼亚郊外的住所里,她布置了一间中式书房,案头摆放着宣纸和砚台,墙上挂着竹林图拓片,她常常一个人研墨,写几个熟悉的字,彷佛能再闻到镇江初夏傍晚河风的味道。 尽管心系故土,她始终未能如愿重返镇江,二十世纪中叶的国际关系使她的返乡计划屡遭搁置。 1972年,她得知中美关系有回暖迹象,便写信申请访华,可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她只能守着那件多年未穿的旗袍和泛黄的樱花剪贴静待消息,她曾让护士把旗袍拿出来放在阳光下,说那是她记忆中春日镇江最温柔的颜色。 1973年,她在临终前的清晨闭上了双眼,家属按她的遗愿将她火化,身穿的正是那件湖绿色旗袍,她留下的遗嘱中写明,墓碑上只刻三个中文篆字:“赛珍珠”,不附英文,不加称谓,这不仅是名字,更是她留在中国的灵魂证明。 她未能躺在镇江的土地上,但镇江人记得她,多年后,当她的纪念墙在云台山揭幕时,人们在她手迹下献上茉莉花和糯米团,表达对这位异国作家的敬意。 她的一生跨越了文化的隔阂,也超越了国界的限制。镇江于她而言,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老家”,更是她心灵最初与最终的归宿,她的故事像长江水一样绵延不绝,轻声地诉说着她一生未曾动摇的情感归属。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北青网——作家赛珍珠:一生乡愁属于中国
1973年,一位美国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喃喃地用带有南方口味中国话说到:“送我
猫猫背九九
2025-07-05 22:03:08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