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污了那么多钱,花得完吗?”谁料和珅说了一句话,让皇帝当场愣住。 和珅的发迹史堪称传奇,他出身满洲正红旗,祖上不过是内务府的小吏。父亲早逝,九岁成为孤儿,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虽然家境贫寒,但和珅天资聪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 十八岁时,和珅迎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借助岳家的关系进入仕途。起初只是乾隆身边的三等侍卫,负责抬轿和站岗。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乾隆在轿中吟诵《论语》中的句子,众侍卫都默不作声,只有和珅对答如流。这让乾隆对这个年轻侍卫刮目相看。从此,和珅的仕途开始起飞。 乾隆四十年,和珅被任命为管理内务府布库的官员。他管理有方,库存布匹比往年增加三成。随后被提拔为正蓝旗副都统,第二年又奉命查办云南总督李侍尧贪腐案。 李侍尧案是和珅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他仅用两个月就查清案情,为朝廷追回赃银二百万两。这次成功让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和珅最大的本事是揣摩圣意,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六下江南耗费巨大。和珅提出“议罪银”制度,允许官员交钱抵罪。这项制度每年可为朝廷增收八百多万两白银。 但根据清史档案记载,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了和珅的口袋。他不仅贪污朝廷钱财,还经营着庞大的商业帝国。在京城开设七十五间当铺、四十二间银号,垄断了大量商业往来。 和珅的贪腐手段五花八门。他利用职权强占土地,控制盐业专卖,甚至连进京朝贡的蒙古王爷都不放过。有记载称,蒙古王爷进贡的三百匹良马,被和珅扣下一半转卖牟利。 乾隆对和珅的贪腐并非完全不知情,但和珅善于迎合,对乾隆的起居饮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皇帝想要什么,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办妥。这种贴心的服侍让乾隆对他的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民间对和珅的贪腐早有议论,京城里流传着各种段子,说他家的银子多得用马车拉,金元宝堆得比城墙还高。老百姓编了顺口溜,把他比作吸血的蚂蟥,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乾隆驾崩。和珅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嘉庆早就对这个权臣不满,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和珅。 正月初七,嘉庆下令将和珅革职抄家。查抄结果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赤金首饰三千八百件,东珠六百余颗,大型翡翠摆件十二个,各类珍贵印章四百多方。 除了金银珠宝,和府还查出大量房产地契。在京城有宅院二十余处,京郊良田八千顷,各地商铺钱庄不计其数。这些财产的总价值,按当时的估算超过八亿两白银。 正月十五,嘉庆亲自审问和珅。面对二十条大罪,和珅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按照大清律例,如此巨贪应当凌迟处死,株连九族。 但嘉庆最终还是网开一面,赐他自尽留个全尸。正月十八,和珅在狱中用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四十九岁。和珅死后,查抄的财产全部充公。民间那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得到了印证。但这笔巨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财政危机。 嘉庆朝依然面临着白莲教起义、财政困难等诸多问题。和珅积累的巨额财富,很快就在镇压起义和各项开支中消耗殆尽。史学界对和珅现象有深入研究。他的贪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清朝官场腐败的缩影。议罪银制度表面上增加了朝廷收入,实际上成为官员贪腐的保护伞。 和珅的悲剧也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一个人的命运完全系于皇帝的喜恶,失去靠山就意味着灭顶之灾。他积累的财富最终化为乌有,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和珅从一个贫寒子弟成长为巨贪,既是个人贪欲膨胀的结果,也是制度缺陷的必然产物。 信息来源: 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中华书局《清史稿·和珅传》 人民出版社《乾隆朝实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上谕档》
乾隆把一张白纸甩到纪晓岚面前,语气不容置疑:“给朕宣读诏书。”满朝大臣都愣住了,
【7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