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06 02:54:55

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1967年的夏天,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大批倒下,不是因为枪炮,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敌人,疟疾。同样的噩梦在非洲大陆上演,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这种古老的疾病。更可怕的是,疟原虫已经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人类似乎要输掉这场战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启动了一个绝密项目,代号“523”。这个以5月23日命名的项目,集结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当时37岁的屠呦呦接到通知,要她负责从中药中寻找抗疟新药。 屠呦呦带着4个人的小组,挤在北京东直门医院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没有通风系统,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手都握不住试管。他们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找到线索,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两年时间,他们翻遍了2000多个药方,筛选了200多种中药,做了380多次实验。青蒿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之前有人试过,效果很差。但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发现了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个“绞取汁”让她突然想到,会不会是高温破坏了有效成分?传统中药都是煎煮,温度很高。她决定改用低温提取。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屠呦呦用乙醚在60度低温下提取青蒿,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实验室里一片欢呼,但她很冷静:“动物实验成功不代表对人有效,还要继续验证。”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人体试验。当时没有伦理委员会,也没有知情同意书。屠呦呦和两个同事商量后决定:“我们自己先试。”他们成了青蒿素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 幸运的是,试药很成功。1972年,青蒿素在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试验,30例疟疾患者全部治愈。消息传开,整个医学界都震动了。但屠呦呦做了一个让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不申请专利。 她说:“青蒿素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不应该被任何国家或个人垄断。”这个决定让青蒿素迅速在全球推广,尤其是在贫困的非洲国家。时间快进到2015年12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85岁的屠呦呦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准备发表获奖演讲。 现场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话筒线太短,她不得不弯着腰讲话。瑞典医学家汉斯·安德森看到后,立刻走上台,单膝跪地,双手举起话筒。整整30分钟,他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现场一片寂静,只有屠呦呦平静的声音在回响。 后来有记者问安德森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得很简单:“因为青蒿素救了我在非洲工作时认识的很多朋友。”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青蒿素让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仅在非洲就挽救了650万人的生命。 在肯尼亚,当地人把青蒿素叫做“来自中国的神药”。在坦桑尼亚,有个村子甚至把新生儿取名“青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曾益新评价说:“屠呦呦的贡献不仅是发现了青蒿素,更重要的是她开创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新路径。”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露西·夏皮罗则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医学突破之一。”如今93岁的屠呦呦还在工作。她的团队正在研究青蒿素的抗癌作用,初步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效果。同时,针对出现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他们也在开发新的联合用药方案。 有人问她还要工作到什么时候,她笑着说:“青蒿素是个宝库,我们才刚刚打开了门。”这位把诺贝尔奖奖金全部捐给科研的老人,依然保持着当年在破旧实验室里的那份执着。 从523项目到诺贝尔奖,从4个人的小组到拯救数百万生命,屠呦呦用了40多年时间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如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评语:“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新华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日报 《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中医药报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世界卫生组织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演讲》——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0 阅读:278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29

用户15xxx29

2
2025-07-06 11:47

现代人都要从古人的经验里寻找灵感,只能说我们的祖先实在是了不起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