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好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想不开吗?

成长教育漫谈 2023-02-23 18:54:25

青少年抑郁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了。

各种分析尽管未必全面,但其实都是正确的,区别也就是有的人是从一个或者几个点切入,而有的则从面上系统去谈罢了。

我这里就不从大的面上去分析这一问题了,而是选择一个青少年中的“易感人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

这个群体就是那些家长和老师口中的“好孩子”。

为什么这些“好孩子”往往会更容易想不开呢?

1、自尊心太强或太低

自尊这个东西太低、太高都非常不好。

“好孩子”的自尊如果太低,那就很容易出现自卑、社恐、社交障碍等心理,当问题变得更严重的时候就可能会引发抑郁。

反之,如果他们的自尊太强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面对家长、老师的好评、期待等,自尊太强会让他们只允许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而不能出现瑕疵,一旦出现了不足,他们会把这些问题的影响无限放大。

久而久之这种心理负担会被泛化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各处,使其精神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那么出现心理问题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一般来说“好孩子”的自尊普遍会偏高。

他们的很多优秀源自于这种比较高的自尊,但同样很多的心理压力也来自于此。

2、过于“懂事”

“好孩子”既是一个标签,也是一种人设。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很容易被各种标签、人设所影响。

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又或者其他什么教育方式,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了这样标签、人设的约束,就会逼迫这些孩子必须表现得更自觉、更懂事、更能忍耐。太多孩子的优秀表现其实并非是一种“习惯”,很可能是一种刻意的自我约束。

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也会不理解、想不通以及不认可、不接受的。

可懂事的他们会刻意压制住自己的这些想法、疑问。

压制问题的同时,问题也会给予他们反噬。

就比如说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那些不是很懂事的孩子就可能会哭闹、发火、发泄,别看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让大人们觉得“烦”,但对孩子而言其实是减压的。

不光是孩子,大人不也一样如此?

但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就不会轻易这么做了。

他们很可能会在发火那一刻就因为顾虑到他人的感受而立刻压制住自己的情绪表露。

这就好比一个有好几个孩子的家庭一样,往往最懂事的那个孩子其实是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最重的那个。

3、太顺,缺少挫折磨砺

在当下越来越多父母重视孩子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因为父母的过度参与使得他们过于一帆风顺。

例如很多父母不但能够更好地安排孩子的学习,也能注意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并且还能通过提前预判很多的问题而帮孩子提前解决于无形。

这就等于说有很多孩子几乎没绕过弯路,而一直都在走“直线”。

他们极少犯错,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犯错,而是因为父母们很高明的“剥夺”了他们犯错的机会,即便是真的犯错了也会因为父母、老师的“正面管教”也不会被过多批评、惩戒。

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孩子接触到的、想到的以及需要面对、思考的事情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而到了此时可不是谁都会像之前那样对他们来什么“正面管教”的……

由于从小到大都是父母、老师帮他们解决好了各种问题,这就使得他们自己缺少了这种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跟挫折、压力有关问题的能力。

4、背负太多期待

这真的是太正常了,有不少“好孩子”从小就会被很多人赋予、寄托了各种期待。

无论他们自己喜不喜欢、认不认可,但因为太多人的期待使得他们必须得去努力争取。

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而且会辛苦到都没时间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的辛苦更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

5、太聪明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是在搞笑,太聪明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原因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太聪明的人比较容易较真、固执己见、钻牛角尖。

一旦让他们钻进去了是很难被拽出来——人家是有理有据钻进去的,想把他们拽出来,那就必须给出充足的理由才行。

孩子小的时候还好说,等孩子大了之后你再试试,很多父母其实就跟不上孩子的思维逻辑和认知水平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太聪明的人看上去跟谁都不错,但其实真正的“朋友”并不太多。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太容易找到共同三观。

说到这里,按说应该写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了。

但很遗憾,在我看来,我不认为有什么能把包括以上且不局限于以上的问题都能解决的办法。

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孩子抑郁。

就像是“压力”一样,过大肯定是不好的,但没有也会出问题,反而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压力还能转换成动力。

所以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非此即彼、有你没我,只需要控制孩子的压力水平不要太高,没有必要非得去消灭它们。

具体的提升办法也不是特别复杂, 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关注,多聆听他们的想法、多观察以及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其实就差不多了。

另外也不要干涉太多,例如孩子情绪低落了或者亢奋了时,可以根据情况给他一些时间让其慢慢体会。

抗压、抗挫折水平的高低是可以训练的。就像一根橡皮筋,总是不去扯它或者是始终保持扯开的状态,时间久了都会影响这个皮筋的弹性,唯有有张有弛才能走得更远。

3 阅读:567
评论列表
  • 2023-04-12 21:28

    说的太好了[点赞]

成长教育漫谈

简介:分享教育领域的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