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业本色,理想汽车的豪赌才刚刚开始。
“过去三年,我们非常努力地让自己变成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在真实的体验和落地后,我们认识到这让我们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在11月26日的三季度财报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一改往日的自信,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评,揭开了公司“刮骨疗毒”式的调整序幕。
财报数据触目惊心:营收274亿元,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由盈转亏;毛利率骤降至16.3%。 更严峻的是,公司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将继续同比下滑37%。

曾经对标BBA、高速狂奔的理想汽车,为何突然跌入寒冬?李想开出的药方,是彻底告别职业经理人模式,重回“创业公司管理模式”。这场变革,本质上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敏捷”革命。
一、 失速的理想:当“大公司病”遇上市场寒冬理想的困境,并非单一产品失利,而是系统性挑战的总爆发。
• 基本盘收缩:93211辆的季度交付量,同比跌幅超过三分之一,显示其市场根基正在动摇。• 盈利能力断崖:作为生命线的车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0.9% 跌至15.5%。“以价换量”的策略在惨烈的竞争中反噬利润。• 现金流警报: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74亿元,自由现金流为负8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正值形成鲜明对比。• 黑天鹅事件:MEGA的起火召回,导致11亿元的成本计提,并影响了新款车型的交付。这些数字背后,是理想过去三年模仿传统大公司层级管理模式的“后遗症”。汇报链条冗长、部门墙林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最终在问界等对手的敏捷攻击和行业剧变下,显得不堪一击。
二、 李想的药方:一场回归“敏捷”本质的组织革命面对危局,李想的反思直指核心:在一个技术和市场日新月异的行业,套用稳定期的管理模式无异于自缚手脚。他宣布,理想将从今年四季度起,坚定回归创业公司的“敏捷”模式,核心聚焦四件事:
1. 深度对话替代冗长汇报:减少内部PPT旅行,鼓励跨部门面对面沟通,快速决策。2. 聚焦用户价值而非简单交付:不再为了完成KPI而造车,而要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用了就回不去”的体验。3. 提升效率而非占有资源:打破部门墙,用最小成本快速试错,应对变化。4. 识别关键问题而非掩盖问题:坦诚面对MEGA的失误、产品周期错位等真问题。
这套思路,与“敏捷开发”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李想甚至抛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产品愿景——将汽车从“智能终端”重新定义为 “具身智能机器人” ,让车像“顶级司机”一样主动服务。这要求产品团队必须具备极快的迭代和演化能力,这正是敏捷所擅长的。
三、 豪赌未来:“敏捷”理想的前景与挑战回归“创业模式”听起来热血,但在一个拥有上万名员工、庞大供应链的制造业巨头中推行,挑战空前。


然而,希望也在孕育。为解决i6产能瓶颈,理想已迅速启用电池 “双供应商”模式,预计明年初月产能将稳步提升至2万台,这正是敏捷响应供应链问题的体现。2026年L系列的大改款,也誓言回归精简SKU,全系标配5C超充,用确定性技术应对不确定性市场。
结语: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从财务数据看,理想汽车无疑正处于成立以来的至暗时刻。但从战略选择看,这场“敏捷”革命是其突围的唯一正确路径。
李想的这场豪赌,不仅仅是为了扭转业绩,更是为了将理想汽车从一个可能僵化的“大公司”,重新塑造成一个能持续进化、随市场共舞的“敏捷组织”。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但也是通往新生的唯一道路。

这场“刮骨疗毒”的成效如何,将决定理想汽车能否真正“理想”地驶过这个寒冬,迎来下一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