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肿瘤患者在结束化疗后,都会长舒一口气,以为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感,感觉身体被掏空,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哪怕终日卧床休息,也无法缓解。这种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癌因性疲乏,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累,而是一种持续的、令人困扰的疲劳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这种疲乏感的根源,在于化疗药物在清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身体的正常细胞,特别是更新换代快的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细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机体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修复这些损伤,同时,血细胞的减少也导致身体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引发持续的乏力。面对这种情况,仅仅依靠休息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恢复元气,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调理。下面分享3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您逐步摆脱乏力困扰,找回丢失的精气神。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化疗后的身体,如同一个亟待修缮的房屋,而均衡的营养就是修复所需的砖瓦材料。由于化疗常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食欲不振、恶心、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饮食调理,需要兼顾营养的全面性和肠胃的可接受性。
首先,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是细胞修复和再生的基础物质,也是合成白细胞、红细胞和抗体的重要原料。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摄取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例如鱼肉、虾肉、去皮鸡肉、鸡蛋、豆腐、牛奶等。对于胃口不佳的患者,可以尝试将肉类剁碎制成肉糜、肉丸,或熬制成汤,以减轻肠胃负担。
其次,要确保足够的热量供应。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组织修复的动力源。除了蛋白质,还应摄入适量的主食,如小米粥、软米饭、面条等。这些碳水化合物能够为身体提供直接的能量,同时也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让宝贵的蛋白质更多地用于身体的修复工作。
此外,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可或缺。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都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增强免疫力的重要辅助因子。建议选择质地较软、易于咀嚼和消化的蔬果,如冬瓜、西红柿、香蕉、猕猴桃等,可以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化疗后的乏力多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滋养全身的精微物质。因此,饮食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材,如山药、大枣、莲子、小米等,熬粥食用,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从根本上改善营养吸收,为身体的全面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化疗后的疲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躺着不动,认为这样才能保存体力。然而,过度的卧床休息,反而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形成越躺越累的恶性循环。科学的康复理念讲究动静结合,适度的活动对于改善疲劳、恢复体能具有积极作用。
这里的动,并非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而是指温和、循序渐进的身体活动。在身体状况允许时,可以从每天散步10到15分钟开始,随着体力的恢复,逐步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舒缓的运动,不仅能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调节呼吸、平复心绪,对于改善睡眠和情绪非常有益。
进行活动时,务必遵循一个核心原则:量力而行,感觉舒适。如果在活动中或活动后感到呼吸急促、心跳过快或疲劳加重,就说明运动量过大了,需要及时减少或停止,给自己充分的恢复时间。
与动相辅相成的,是高质量的静。这里的静,包括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和合理的日间小憩。化疗后的患者常常伴有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这会进一步加重疲劳感。可以尝试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用温水泡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都有助于入睡。白天如果感到疲倦,可以安排1-2次短时间的小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通过这样动静相宜的安排,身体机能可以在活动中被温和地激活,又能在休息中得到有效的恢复,从而打破疲劳的僵局,逐步建立起新的体能平衡。

当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后,疲乏状态仍未得到理想改善时,就需要考虑更为深入的医学干预。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是引起乏力的一个核心生理基础。西医临床上常用集落刺激因子等生物制剂来快速提升白细胞,但一般只用于严重白细胞减少,如白细胞计数值低于2.0×109/L,且作用时间相对短暂,部分患者可能会在停药后出现指标反弹。
从中医学的视角来看,化疗相当于一种强烈的热毒或耗损性因素,它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气血,并损伤脏腑功能,尤其是与造血密切相关的脾和肾。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化疗后的极度乏力、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其病机根本在于脾肾亏虚、气血两虚。因此,对于轻中度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值为2.0-4.0×109/L),治疗的重点在于填补亏空,恢复脏腑自身的生理功能,也就是扶正固本。升血调元颗粒便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代表性中成药。
它并非简单地针对某一个指标进行干预,而是从整体出发,围绕气血生成和脏腑功能进行系统性调理。首先,其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鸡血藤,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能够作用于造血系统,促进骨髓造血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对白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这相当于为身体的血细胞生产线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和激励信号。同时,它还能对化疗药物造成的骨髓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维护了造血的微环境。
其次,方中配伍了黄芪、党参这类经典的补气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相互依存。如果说鸡血藤等药材是在补充造血的物质基础(血),那么黄芪、党参就是在为整个造血过程乃至全身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气)。化疗后那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状态,正是气虚的典型表现。补足了气,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有效运转,疲劳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再者,方剂中还包含了骨碎补、女贞子等补益肝肾的药味。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骨髓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场所。通过补益肾精,能够从源头上强化骨髓的生血功能,这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骨碎补和女贞子的加入,正是为了加固这个造血的根本之地。
最后,方中的佛手、麦芽等成分,则起到了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这保证了整个方剂的补益药力能够被虚弱的脾胃顺利吸收和运化,避免了虚不受补的情况,同时也梳理了因疾病或情绪导致的肝气郁结,使全身气机条畅。
因此,升血调元颗粒既有直接促进血细胞生成的成分,又有补气以推动血行的动力支持;既着眼于恢复骨髓这一造血工厂的功能,又兼顾了脾胃的吸收运化能力。这种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的综合作用,使其在应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及由此引发的病后虚弱、神疲乏力等方面,展现出标本兼顾的特点。对于放化疗患者,可在治疗前、中、后不同阶段使用,以起到保护、维持和恢复造血功能的目的。对于轻中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单独使用;对于重度减少的患者,与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有助于稳定疗效,巩固治疗成果。

化疗后的康复之路,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摆脱癌因性疲乏,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像照顾一株新生的植物一样,精心呵护自己的身体。从吃好每一餐饭、迈开每一个温和的步伐做起,为身体的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常规方法效果有限时,不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借助中医药的力量,从调理气血、补益脏腑的根本入手,逐步恢复机体的内在平衡。请记住,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给自己多一些耐心,一步一个脚印,精气神终会慢慢回到您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