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纵八横”高铁网提出之初,东北板块就被定位为“京哈走廊”与“绥满通道”交汇的北端枢纽。十年过去,关内时速350公里线路陆续成网,而东北境内除哈大、哈齐、哈牡等干线外,东部腹地仍靠一条“长珲城际”孤军深入,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等城市要想南下京津冀或长三角,必须绕行哈尔滨,动辄多出两三百公里。也正因如此,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就把沈阳—佳木斯高铁通道(简称沈佳高铁)列入“横线”补网工程。
沈佳高铁作为东北东部快速铁路通道核心工程,分沈白、白敦、牡敦、牡佳四段建设,牡佳段、白敦段已分别于2021年通车,沈白段也于2025年10月正式运营。其中,最后未开工的牡敦段成为打通东北东部“瓶颈”的关键。

十年里,东北高铁成绩单并不逊色:黑龙江形成“哈”字放射网,吉林实现“长春半小时圈”,辽宁率先迈入“市市通高铁”。但与中东部相比,既有线路等级偏低、速度不连贯、出关通道单一,始终是振兴路上的短板。尤其黑龙江东部GDP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却长期缺乏一条时速250公里以上、与全国网直联的快捷走廊,物流、旅游、外贸深受掣肘。近日,当“牡敦高铁”用地预审正式获得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批复时,意味着东北高铁最后一块“拼图”终于走向现实。
根据最新公示,牡敦高铁(牡丹江至敦化高速铁路)是国家 “八纵八横”高铁网区域连接线——沈阳至佳木斯高铁(沈佳高铁)的最后一段,全长约19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预留350公里提速条件,桥隧比68%,总投资约300亿元。牡敦高铁线路南起吉林省敦化站,向北经雁鸣湖、镜泊湖、宁安市,终至黑龙江省牡丹江站,串联哈牡、牡佳、敦白、沈白等高铁线路,形成 “十”字枢纽。全线设5座车站,其中新建雁鸣湖、镜泊湖、宁安南3座,利用敦化、牡丹江2座既有站,并在敦化站同步建设联络线实现跨线列车无缝接发。项目建成后,敦化—牡丹江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5小时压缩至50分钟,沈阳—牡丹江经沈白—敦化—牡丹江全程730公里,3小时内可达,比既有绕行哈尔滨方案缩短里程115公里、时间40分钟以上。

从“规划蓝图”到“可研批复”,牡敦高铁走了整整九年:2016年纳入国家规划,2020年启动预可研,2023年列入国铁集团勘察设计计划,2025年7月通过国铁集团可研审查,8月节能评估获批,9月发布用地预审与选址技术服务招标,10底正式取得用地预审批复,预计年内取得可研批复、2026年正式开工。
“一条线”撬动“一张网”。牡敦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与沈白、敦白、长珲、哈牡、牡佳等线路共同构成东北东部“高铁半环”,黑龙江东部城市将首次拥有直达长春、沈阳、北京的快速通道,镜泊湖、雪乡、长白山等景区亦将融入“哈尔滨—长白山—沈阳—大连”黄金旅游圈,区域客流、物流、资金流有望加速聚集。对于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这条时速250公里的新动脉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更寄托着新一轮振兴的希望。等待十年,牡丹江至敦化高铁终于从规划走向现实,东北高铁网也将由此翻开“闭环运行”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