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听课的,尽管一再强调

成长教育漫谈 2023-03-22 14:46:26

所谓的“学习四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以及复习总结。

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学习好方法、习惯培养等基本上都要围绕着这四步进行,而所谓的“差距”也都是从这四步中逐步拉开、拉大的。

这四步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甚至也是每一位家长都会跟孩子讲的道理,但在现实中只有少数人能把这四个环节都做好的。

很多困扰家长的孩子学习问题,并不需要去找什么特效的方法,即便是找到了往往也都用不起来,反而是多从这四步入手,会更容易解决相关问题。

今天重点要讨论的是学习四步中的听课。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让更多家长知道该如何引导、帮助孩子提高他听课质量。

一、怎么听?

提高“怎么听?”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认真听!”。

现实中不说老师、家长的要求了,就算是很多孩子自己写分析、总结的时候也都会提到“认真听讲”,但真的能做到,在一个普通班级里绝对不会太多。

而且这事儿往往跟“成绩”的关系还不是必然的。

尤其是在教育抢跑的当下,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多好的听课习惯,这部分孩子的家长需要注意了,除非您的孩子能一直保持抢跑、做好巩固并始终领跑,否则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基础学习环节出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1、“认真”是很难的事情

尽管我们都会说“认真听”,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认真”本身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整节课都能保持专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影响“专注”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有的是来自于自身,有的则是来自于外部,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则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班级的纪律、同桌以及前后桌的影响等等。

越是低年级,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越明显。

例如我们一定都见过甚至也都能想象到老师正在讲课,突然某位同学处发出了异响,然后就会有很多同学把目光同时投向该处,有的还会观察、分析甚至是讨论。

所以绝对的认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比较难的。

但另外有一些听课技能却是可以人人都能掌握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听课质量的。

2、带着问题听

带着问题听肯定就涉及到了课前预习,但我们要知道,这个“带着问题”不是纯字面意思。

事实上如果真的在预习过程中有问题而不自己先去尝试解决,反而是把问题留到课堂,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所以这里的“带着问题听”更多其实只是在强化。

例如课前预习的时候就遇到了不懂得内容,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尝试去了解并掌握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但我们都知道,缺少巩固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但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那么这些知识就会在听课的过程被强化。

且很可能因为老师的讲解还对其有了更深的理解。

3、要思考但不要无限思考

都说听课的时候要思考,这是对的,但也很容易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较难的问题没有思考明白结果还影响了下一个问题的聆听。

所以不要无限思考,不能马上想明白的问题只需要做好标记,然后赶紧继续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有可能随着后面的听课这些问题就想明白了,如果直到下课都没想明白,那么到时候再去问老师或者同学即可。

4、思考什么?

因为老师都会结合学生的水平、接受能力认真备课,所以对一般学生而言其实是很少会出现课堂内容听不懂的情况。

如果有,大多数情况一般出现在偏理的科目或者是某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英语的某个语法问题、语文的某个词、句子的问题等)。

很多时候跟老师不能保持同步的原因,是因为在老师讲前面的内容(即出现不懂问题之前的讲解)时没有跟老师保持同步。

所以“思考”不是局限于问题的思考,而是应该同步老师的讲课进行的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讲?老师这么讲是用的什么方法?这个问题还会带来什么问题?

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保持同步思考,且能做到不会无限思考的话,听课质量就一定会极大提高。

5、巧记笔记

课堂上做笔记是要看情况的。

如果老师上课节奏很快,这种情况是不建议做笔记的,以听为主就好,至于笔记则课后复习之后(划重点)再去整理即可。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除非是老师要求学生记,否则家长一定不要要求孩子去做这些事情。

多数孩子一旦记笔记了那么从他记的那刻起,老师后面讲的内容很可能就一点也没听进去。

高年级之后在课堂上能通过做标记、三言两语给自己提示的方式就用这种方式,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过于关注笔记。

记的时候要精,不要只顾着全。

事实上太多学生的笔记只是在记的时候用心,后面反而不怎么看了。

6、互动不一定非要举手

互动其实是一个广义的,但我们很多时候更容易关注“举手回答问题”。

尤其是对一些腼腆的、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他们不举手不是因为自己不会,也不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举手的好处,他们只是因为诸如怕自己答错被同学小孩、影响老师评价等等负面心理所影响罢了。

不必苛求。

家长可以跟老师沟通尝试着锻炼孩子,但如果实在是锻炼不出来也没关系。

因为“互动”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能够跟老师保持同步。

如果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并且自己也确实在心里思考、回答了,其实就足够了。

二、听什么?

事实上谈到听课的时候,我们多数时候会更关注于“怎么听”的讨论,反而是“听什么”的讨论并不多。

这其实也不奇怪,在很多人看来,听课就是听课,把整堂课高效听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讨论“听什么”呢?

我认为每一位学生及其父母都是必要了解一下的,如此所带来的提升不仅仅只是提高了听课质量。

上课要听的其实主要是两大类:

一类是“知识”,而另一类则是“能力”。

前者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后者恐怕是很多学生、学生家长都比较容易忽略的。

其实老师上课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讲”,很多时候,老师们其实是在带领着学生一起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

例如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等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表现得并不是那么的明显。

比如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了一些对比、归纳、演绎等一些方法带领学生掌握某个原理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更多会关注的其实是“结果”,而对“过程”的体会即便是“认真听课”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听”的这个层面。

能力提高很多时候是要靠“悟”的。

即便是老师上课会把思路非常详细地讲给学生听,如果学生不去悟、不去思考、不去归纳这些思路,那也是很难有效掌握这些能力的。

所以课中、课后的反思、复盘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课上我们可以标记一下某个问题的思路、可用的方法等,而课后我们复盘一下这些思路是如何被引发的、除了这种思路是否还有另外的思路、除了这样的方法(角度)是否还有其他或更好或稍差的……

“悟”不是无本之木,“顿悟”本质上是量变引起的质变,而不断地去思考才是真正的“本”。

老师讲得再好终究还是老师的,听来的甚至是通过做题巩固住的都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外部表现而已。

所以“听课”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怎么听课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但到底该怎么听实际上还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个人结合自身情况认真思考的。

0 阅读:15

成长教育漫谈

简介:分享教育领域的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