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巨舰时期,战列舰普遍采用橡木和胡桃木甲板,不仅起到隔热作用,而且还防滑。如果采用钢质甲板上,不仅不隔热和防滑,而且对于足弓与足踝的冲击很大,而木制甲板的弹性与柔韧性更适于人体。 话说回大炮巨舰那个时代,也就是从1906年英国的无畏舰下水开始,到二战结束前那段日子,海军强国们造的战列舰基本都爱用木头铺甲板,尤其是橡木和胡桃木这种硬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材料在实际使用中帮了大忙。先说隔热这事儿,战列舰上到处是金属结构,太阳一晒或者机器热量传上来,钢板甲板很快就烫得像烙铁,人踩上去脚底板得起泡。橡木和胡桃木热传导慢得多,能保持甲板温度适中,让船员在热带海域或者长时间作战时不至于太遭罪。防滑也是关键,海上风浪大,甲板上总有水渍或者油污,钢板光溜溜的,一脚踩上去容易滑倒,摔伤不说,还影响操作效率。木头表面有天然纹理,湿了也能抓地力强,船员跑来跑去拉炮弹或者调整设备时稳当多了。 钢质甲板硬邦邦的,船员一天站十几个小时,脚弓和踝关节受力大,容易累出毛病来。木头的弹性好,像个缓冲垫,踩上去有回弹感,柔韧性更贴合人体需求,减少疲劳。历史上看,美国海军在二战时对这个特别在意,他们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就选了缅甸柚木铺甲板,虽然柚木比橡木胡桃木贵,但性能类似,都能提供这种舒适度。英国皇家海军也多用柚木,因为他们舰队全球跑,材料供应链稳。相比之下,日本海军资源紧巴巴,二战后期甚至用油毡代替木头,省钱但效果打折。 其实,早年的战列舰设计就考虑了这些实用点。拿英国的无畏舰来说,它开创了大炮巨舰时代,主甲板用橡木铺设,不仅为了美观,还因为橡木耐腐蚀,在海水环境下不容易烂。胡桃木则硬度高,适合高强度区域。钢板如果直接暴露,缺点一大堆:不光热传导快,还容易生锈,维护起来费劲。船员得天天刷漆防锈,战时哪有那么多功夫。木头虽然也需保养,但刷刷油或者上蜡就行,简单点。加上木甲板还能防静电,金属甲板上容易起火花,碰上弹药库就麻烦了。历史记录显示,一战时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用澳洲柚木或俄勒冈松木替代,效果差不多,主要是战时材料短缺,得就地取材。 具体到不同国家,美国在衣阿华级上用柚木,主要原因是它油脂含量高,自然防水防虫,铺好后能用几十年。他们的工程师算过账,木头虽初始成本高,但长期看省事。二战中,密苏里号就是在柚木甲板上签的日本投降书,那甲板帮船员扛住了太平洋的烈日和海浪。英国舰队也类似,乔治五世级用柚木,隔热防滑一流。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本来计划用柚木,但一战爆发后改松木,厚度60毫米,基本功能没丢。缺点呢?木头易燃是老问题,不过他们刷防火涂料,炮弹打上来不容易烧一大片。霉变也常见,海水浸泡久了就长霉,但舰上水手多,上千人闲着没事干,天天刷甲板,问题不大。一天刷几遍,保持干净干燥,霉就长不起来。 日本的大和号是另一个例子,虽然是超级战列舰,但甲板材料没那么奢侈。历史资料显示,日本海军战时木材短缺,大和级用了一些本地木头混杂,可能加了炭渣或煤灰增加弹性,目的是让船员脚不那么累,还能小概率反弹炸弹碎片。但这不是主流做法,主要还是为了省资源。相比钢板,大和的木甲板在莱特湾海战中帮了忙,船员移动时不滑,操作炮塔效率高。钢板如果用上,热天里船员得光脚都烫,影响战斗力。维护方面,日本水手纪律严,天天保养,甲板保持得不错。 再往深里说,木甲板还有个隐形好处,就是吸水快,海浪泼上来,水很快就渗进木纹里,不积水。钢板上水一摊开,滑溜溜的,危险。历史上的中途岛海战,美日舰队激战,木甲板让船员在混乱中站得稳。缺点也不能忽略,木头重,增加舰艇吨位,影响航速。但大炮巨舰时代,火力和装甲优先,航速次要。维护成本高是真,战时下饺子般造舰的国家如美国,就只在高端舰如衣阿华级用柚木,其他用松木或直接钢板加涂料。英国能用得起柚木,因为殖民地多,缅甸印度供应足。 现代看,二战后战列舰退役,航母时代来了,飞行甲板多用钢板,因为飞机重,需要强度。但早期航母如英国的竞技神号还用木头,后来才改钢。钢甲板优点是耐撞,但缺点依旧,热和滑。现在军舰用复合涂料防滑,隔热材料也升级了。比如美国现在的航母用特殊涂层,模拟木头的弹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