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

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国际空间站是上世纪末的产物,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的曙光号模块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拉开了多国联手的序幕。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等16个伙伴国凑一块儿,砸进去1500多亿美元,花了12年工夫,到2010年才勉强搭成形。这家伙重420吨,长73米宽109米,压强体积916立方米,像个太空大杂院。   各家都有自己的地盘,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管生物研究,俄罗斯的星辰号服务舱负责推进,欧洲的哥伦布号和日本的希望号各搞各的实验。结果呢,常驻7人,忙起来能挤13人,甚至2024年9月短期住过19人。可这热闹背后,是多国协调的麻烦事儿。补给飞船得排队上门,俄罗斯进步号每次只带2.5吨,美国龙飞船顶多3吨,一年跑好几趟。环控系统标准不一,效率低,水氧循环率不到70%,人一多就得掂量掂量资源够不够用。 我们中国空间站的来路就干净利落多了。2011年,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定下第三步目标,建一个自主在轨站。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从文昌发射场出发,直奔轨道。接着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上天,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对接,T型构型就这么搭好了。总重不到100吨,可居住空间122立方米,成本才80亿美元。全链条国产,从螺丝到软件,全是我们自己捏的。   常驻3人,这不是挤不进去,而是按需分配。实验柜统一标准,仨人分工明确:一个管生命科学,一个搞材料,一个维护设备。效率高,资源不浪费。交接班时,比如2022年神舟十四和十五号,6人住了5天,空间站的6个睡眠区、两个卫生区、两套厨房够用。可长期看,3人就行,省事儿还稳当。   而这人数差儿,说白了就是定位不同。国际空间站是多国公产,各家都得占块地儿放设备,航天员得轮班管自家玩意儿。俄罗斯人守推进,美国人盯仪器,日本欧洲人忙实验,少一个都不行。空间得匀着来,通道窄,设备多,住起来像群租房,大家挤一挤,协调时间表,补给还得迁就各国飞船。   俄罗斯的杆锥式接口只接自家货,美国的龙飞船得手动调。轨道每月坠2公里,得烧7.5吨燃料提上去。太阳能翼效率15%,发电75到90千瓦,够用但不富裕。建早了,模块老旧,电线裸露,维护费劲。从1998年接和平号班到现在,24年载人,290人从26国上去过,可合作也带累赘,对接口不统一,标准五花八门。 中国空间站呢?自家别墅,自家建自家用。三个舱天和、问天、梦天连成一片,布局紧凑,全为本国需求优化。没外来设备占地方,航天员行动自如。补给上,天舟飞船一次6.5吨,远超国际。2025年上半年天舟九号送来够3人9个月的物资,外加1.4吨推进剂。   再生系统牛,二氧化碳转氧气,尿液汗水变饮用水,循环率超90%。推进用霍尔推进器,比冲3000秒,比化学推进高10倍,省燃料稳轨道。机械臂灵活,抓飞船搬设备,3人干出7人的活儿。太阳能三结砷化镓电池效率30%以上,发电足。信息系统用5G和中继卫星,地面遥控实验,减轻航天员负担。轨道倾角42度,设计寿命15年,已跑200多项实验,焦点在微重力物理和生命科学。 这设计思路,吸取了国际经验,后发优势明显。国际空间站研究广,天体生物学、材料科学、太空医学啥都有,阿尔法磁谱仪探测暗物质,超声技术帮地球医疗。可多国参与,利益平衡难,巴西一度想加入又退了。现在到2025年,还在运营,Crew-11和Soyuz MS-27在轨,计划2030退役,用SpaceX去轨烧毁。俄罗斯2022年后想撤,但还合作着。 本质上,国际空间站像合租公寓,得迁就大家,挤点正常。中国空间站是独栋别墅,资源最大化用在刀刃上,3人就把事儿干利索。不关技术高低,是需求和国情使然。我们省钱高效,适合自家路子。未来国际退役后,我们独当一面,为全球航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