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

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事情得从返回方案说起,神舟二十号原本要走5圈快速返回的路线,整个过程大概50分钟,要先后经历分离撤离、返回制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这几个关键步骤,东风着陆场那边早就备好了近百台搜救车、医监医救车,还有5架直升机,就等着接他们回家,地面的雷达更是能做到厘米级追踪,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 就在执行返回程序的前一刻,也就是11月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突然通报,飞船疑似遭遇了太空里的微小碎片撞击,返回任务紧急推迟,具体时间得等排查完风险再说。 这一下,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毕竟返回环节本身就风险极高,再加上这么个突发状况,实在让人放不下心。 其实大家的担心不是没道理,这太空里的微小碎片看着不起眼,危害可大了去了。太空中直径1毫米以上的碎片就超过1亿个,这些碎片飞起来的速度比子弹还快,就算是一立方厘米的金属块,撞上飞船的威力都跟被枪击一样。 更麻烦的是,现在的技术根本没法实时监测直径1厘米以下的碎片,它们就像隐形的子弹,防不胜防。 神舟飞船虽然有专门的防护设计,外层是薄铝板,内层是高强度纤维,能先把碎片撞碎减速,再拦住残余的碎片,可谁也不敢保证百分百能挡住,万一碎片击穿舱体,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这次撞击发生在返回前,正好是飞船最关键的时刻,任何一个系统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后续的返回流程。 接下来要排查的每一个系统,都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安危,哪一个都不能马虎。首先是热防护系统,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时候,表面会和空气摩擦产生2000℃的高温,就靠外层的特殊涂层保命。 这涂层遇到高温会直接从固体变成气体,像干冰升华那样带走热量,下面还有蜂窝状的防热材料当第二道防线,这样才能保证舱内温度维持在20℃左右。 要是这层涂层被碎片撞掉一块,返回时高温就可能烧穿舱体,5分钟的黑障区飞行时间里,航天员根本没有逃生机会。 然后是降落伞系统,这可是减速的关键,返回舱到10公里高度时,要先开引导伞,再开减速伞,最后拉出1200平米的主伞,这伞用的芳纶纤维能扛400℃高温,伞绳直径才2.5毫米却能吊300公斤,可要是伞面或者伞绳被碎片划坏,开伞的时候就可能直接撑破。 虽然有备用伞,但备用伞的启动也需要设备正常,万一控制设备受损,备用伞也没用。还有推进系统,飞船制动、调整姿态全靠它,要是推进剂管路被撞漏,或者发动机出故障,返回舱就没法控制方向和速度,根本落不到预定的东风着陆场。 更让人着急的是,返回还得等“窗口”,不是想什么时候回就能什么时候回。东风着陆场每天的返回窗口就1到2次,得飞船轨道和着陆场位置对上,而且天气还得达标,风速、能见度都不能有问题。 要是排查没赶在当天的窗口前完成,就得等第二天,多等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同时还得密切关注航天员的状态,他们虽然经过了严格训练,但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心理和身体都可能受影响,必须确认他们状态良好,才能执行返回任务。 说到底,大家担心的是返回过程中的每一个“万一”。咱都知道,载人航天是“差一点都不行”的事业,返回环节从再入大气层到着陆,每一步都不能出纰漏。热防护失效会被高温吞噬,降落伞故障会加速坠地,推进系统失灵会偏离轨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被碎片撞坏,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虽然任务团队一直遵循“宁慢勿险”的原则,不排查清楚绝不开拔,地面还有卫星通信分队能在着陆后10分钟内建立联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但太空里的意外从来都是难以预料的。 之前神十八返回时遇到2000℃高温都靠防护系统化险为夷,可这次是主动遭遇撞击,谁也不知道碎片到底造成了多大伤害。 航天员在天上多待一天,大家就多担心一天,毕竟他们的安危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每一个等待排查结果的时刻,都是在煎熬。 这种担心不是不信咱们的技术,而是太清楚载人航天的风险,太在乎航天员的安全,毕竟他们是替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英雄,谁都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