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2023年8月,日本刚开始排放核污水的时候,国际上炸了锅,周边国家赶紧采取措施,我国第一时间暂停了日本水产品的进口,可这看似致命的打击并没让日本海鲜产业垮掉,反而悄悄找到了新的生存门道。 首先得说日本那套“砸钱洗白”的功夫,早在排海计划公布时,日本政府就从财政预算里拨出800亿日元设立基金,名义上是补贴受损的涉渔产业,实际上不少钱都花在了公关宣传上。 2021年度补正预算里的300亿日元“排海对策基金”,光公关费就占了30亿日元,电通、博报堂这些知名广告公司全成了帮凶,其中电通一家就拿走12亿日元,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广告轮番轰炸,把核污染水改叫“处理水”,硬说它符合安全标准。 更滑稽的是,日本政府还曾推出“氚吉祥物”,想让放射性物质显得亲切点,结果一天就被骂下架,几百万日元打了水漂也不心疼。 他们还拉来国际原子能机构背书,要知道日本每年给IAEA的拨款高达63亿日元,2015年出资比例超10%,还往机构里派了不少自己人,这样出来的报告自然成了他们的“通行证”,哪怕IAEA自己都声明不推荐也不支持排海,日本照样拿着到处吆喝,不少信息闭塞的国家还真就信了这套说辞。 接着是出口市场的“乾坤大挪移”,中国这个大市场丢了,他们立刻转头去啃其他骨头。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盯上了墨西哥,2024年3月特意安排14家扇贝批发商和外贸公司去当地考察,给3家加工厂送北海道冷冻扇贝,手把手教加工技术,就盼着把扇贝加工后转口美国,毕竟直接进美国难度大,绕个弯子反而容易过关。 虽然有家墨西哥工厂之前从没处理过日本扇贝,这趟“教学”更像摸着石头过河,但日本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渠道搭了起来。 对欧洲市场他们也没放松,借着之前欧盟解除福岛部分食品进口限制的基础,一个劲地推销“安全认证”的海鲜,哪怕2024年上半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同比下降1.8%,但主攻的几个新兴市场份额反而涨了,算下来总账并没亏多少。 渠道上的变通更显“机灵”,线下走不通就往线上钻,本土卖不动就搞跨境直供。 宫城县石卷市的渔民协会早就尝到过线上的甜头,排海后更是把网上商城做得风生水起,专卖超市里见不到的整个比目鱼、六线鱼,2-3公斤的礼盒卖3240-4860日元,靠着“产地直供”的噱头吸引了不少日本国内消费者。 跨境电商也成了新阵地,日本海鲜商借着日元贬值的东风,把冷冻扇贝、银鲑挂到国际电商平台,标上“限量捕捞”“严格检测”的标签,再配上多语言的“安全说明”,不少欧美消费者图新鲜就下了单。 更巧妙的是他们玩起了“加工隐身术”,把新鲜海鲜做成鱼糜、罐头或者寿司食材,这些加工品看不出原产地,检测时放射性物质也更容易被“稀释”,悄无声息就流入了不少国家的餐饮市场,消费者吃着都未必知道源头是哪里。 还有些“障眼法”藏在数据和检测里,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真假。 东京电力公司嘴上说检测严格,可2023年5月在福岛港湾捕的石斑鱼,铯含量达到每公斤1.8万贝克勒尔,是日本安全限值的180倍,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更是查出44条超标鱼,这些数据他们要么掖着藏着,要么就说“是个别情况”。 可转头就拿着自己测的“达标报告”到处显摆,只提氚含量,绝口不提钴-60、锶这些半衰期几十年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国内市场也跟着配合,2024年北海道秋鲑鱼籽减产21%,价格飙到每公斤988日元,创35年新高,他们不说是资源减少,反倒宣传成“物以稀为贵”,靠着炒作稀缺性让本土消费者买单,这样一来出口压力自然小了不少。 那些原本反对排海的渔民也被慢慢“安抚”了,800亿日元基金里确实有一部分落到了他们手里,虽然比起长远损失只是杯水车薪,但短期内能维持生计,不少人也就默认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日本政府还组织渔民搞“现身说法”,让他们对着镜头说“海鲜很安全”,再给点补贴让他们参加国际食品展,不明真相的人一看渔民自己都吃,也就放下了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