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全世界只有我们和日本自己,还执着地叫着“天皇”! 如果不是前几天特朗普见日本德仁,我都没注意到,原来外国媒体对德仁的称呼都是“ Japanese king”日本国王。而我们的中文报道都是“会见天皇”。 顺着你观察到的这个有意思的现象往下说,其实这事儿里藏着语言习惯的惯性、文化解读的偷懒和历史遗留的尾巴,凑在一起就造就了这种“中外对不上号”的尴尬又好笑的局面。 就说前几天特朗普见德仁那回,你去翻BBC的报道,标题里明晃晃写着“Trump meets Japanese king”,正文里提都没提“Emperor”,更别说“天皇”这俩带着东方古意的字了,CNN更干脆,配图说明直接标上“Japanese king Naruhito”,仿佛日本君主从“天皇”降格成了普通王国的统治者。可转头看咱们的新闻,“会见日本天皇德仁”的标题齐刷刷排开,连地方党报都这么写,好像这俩字是刻在新闻模板里的,改都改不动。 先说说外国媒体这波“偷懒式翻译”的门道。在西方语境里,“Emperor”和“King”的区别其实分得挺清,按他们的说法,帝国(Empire)得是多民族、跨疆域的大国,统治者才配叫“Emperor”,比如当年的大英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而王国(Kingdom)就是单一民族国家,老大自然是“King”。 日本现在就一个本土四岛,既没有殖民地,也不是多民族帝国,在西方记者眼里,跟英国、西班牙这些王国没本质区别,犯不着用“Emperor”这么“隆重”的词——毕竟那词背后连着的是征服与疆域的历史,日本现在显然撑不起这个名头。 更关键的是,西方读者对“天皇”背后的神道教渊源、日本皇室的“万世一系”说法根本没兴趣,管你叫啥,只要写上“Japanese king”,读者立马就知道是日本的头儿,省时省力还不费脑子,典型的“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套别人的头衔”。 再看日本自己,其实他们官方一直挺较真“Emperor”这个译法的。前几年明仁天皇退位,宫内厅特意公布退位后的称呼是“Emperor Emeritus”,还强调这是参考了罗马教皇退位后的头衔格式,全天下独一份。 德仁即位时的仪式报道里,日本共同社的英文稿也死死咬住“Emperor”不放,可外国媒体根本不买账,该叫“King”还是叫“King”,就像你跟人说自己叫“某某总”,人家偏要喊你“小某”,你也没法追着全世界改称呼。 咱们这边执着用“天皇”,根子其实在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和百十年的翻译惯性里。“天皇”这俩字本来是中国的,汉代才慢慢形成“三皇五帝”的说法,“皇”最初是“大”和“美”的意思,后来被用来称呼天神。 日本大概是唐朝那会儿把这词借过去,安在了自己的君主头上,一开始咱们还叫“倭王”,到了晚清,随着日本国力抬头,报纸上慢慢改成了“天皇”,比如甲午战争时的《申报》,十篇报道里有八篇提“日本天皇”,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民国时期的通讯社、新中国成立后的媒体,都顺着这个习惯用,没谁想过要改——毕竟“天皇”是个专属名词,一说就知道是日本君主,改叫“日本国王”反而麻烦,你想想,报纸标题写“日本国王会见特朗普”,读者说不定还得愣一下:“哦?日本啥时候有国王了?不是有天皇吗?” 新闻讲究简洁明了,“天皇”俩字比“日本国王”省地方还辨识度高,媒体自然乐意沿用。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的翻译界好像对“天皇”这词有种“路径依赖”。你去翻外交部的声明、新华社的通稿,只要涉及日本君主,必用“天皇”,从没出现过“国王”的表述。 反观周边国家,韩国媒体现在基本用“일본 황제”(日本皇帝),朝鲜干脆直呼其名加头衔,都没像咱们这样把“天皇”当固定译法。这倒不是说咱们“顺着”日本,更多是改不动——就像老家里的旧家具,哪怕样式过时了,用久了也懒得换,毕竟换了还得重新适应,犯不上。 还有个隐性原因,西方媒体对非西方国家的文化符号本来就懒得深究。他们报道泰国国王叫“Thai king”,报道不丹君主也叫“Bhutanese king”,反正只要是君主制国家的头儿,统一按“King”处理,管你是“天皇”“国王”还是“苏丹”。 当年明仁天皇访美,《纽约时报》的报道里还把“天皇”翻译成“Japan's royal leader”,连“King”都懒得用,可见在他们眼里,这些东方头衔都是“差不多先生”,没必要细分。而咱们因为跟日本一衣带水,历史上打交道太多,对“天皇”这个词的辨识度和敏感度都比西方高,自然不会像他们那样随便简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