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名单,不少人第一眼看了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老手带新手,而是三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名单,不少人第一眼看了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老手带新手,而是三个人干的活儿全不一样,一个开飞船的,一个修飞船的,一个做实验的,这种搭配以前没见过了,现在倒成了常态。 张陆是飞过神十五的老手,负责开飞船、管全局,这是稳住阵脚的关键;武飞是首次飞天的飞行工程师,以前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就是修卫星的行家,到了太空专门盯着空间站的设备,哪儿坏了及时补修。 张洪章更特殊,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实打实的科学家,这次要在太空养小鼠做实验,这活儿没点专业底子根本干不了。可能有人会问,以前不都是老驾驶员带着新人练手吗?那是因为以前的任务不一样。 早几年空间站还在搭架子,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那些任务,核心是把人送上去、对接好、能出舱就行,所以乘组基本都是航天驾驶员出身,比如杨利伟、聂海胜他们,全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主要靠老手带新手熟悉太空环境。 但现在不一样了,空间站早就建成了,700 平方米的太阳翼跟半个足球场似的,里面装满了各种实验设备,驻留时间也从 3 个月延长到 6 个月,光靠驾驶员根本忙不过来。 这种专业分工其实早有苗头,2023 年的神舟十六号就是头一个吃螃蟹的,景海鹏当指令长开飞船,朱杨柱专管设备维护,桂海潮这位戴眼镜的大学教授当载荷专家做实验,那是咱们首个三种类型航天员组成的乘组。 当时桂海潮在天上操控机械臂,把 23.6 公斤的辐射生物学实验装置送出舱外,还帮着培育青花椒种子,这些活儿要是让纯驾驶员来干,别说做实验了,连设备参数都未必能看懂。 那次任务圆满完成后,大家才明白,太空里的活儿越来越细,必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再看数据更直观,这些年咱们已有 23 名航天员、27 人次进入太空,航天员队伍早就不是以前单一的驾驶员了。 2020 年入队的第三批航天员里,光航天飞行工程师就有 7 个,载荷专家 4 个,第四批连港澳的科学家都选进来了。 以前选航天员全看飞行技术,现在工程师要看设备维修经验,载荷专家得有科研成果,就像武飞,在地面修过无数次航天器,到了太空修空间站自然得心应手。 张洪章研究生物多年,养太空小鼠的细节把控比谁都准,这不是新手能突击学会的。 空间站的需求更是逼着分工必须细化,现在上面每天要运行几十项实验,还有循环水系统、太阳翼这些关键设备要维护,水的回收效率得保持在 95% 以上,哪一样出问题都不是小事。 神十六那次出舱,景海鹏和朱杨柱在舱外抬全景相机,桂海潮在舱内操控机械臂配合,8 个小时的活儿没出一点差错,要是还按老规矩派三个驾驶员,舱内操控机械臂的人可能连按钮功能都记不全,更别说精准配合了。 有人担心新人多不靠谱,其实根本不用怕。张陆虽然是老手,但武飞和张洪章的训练强度一点不含糊,第三批航天员光地面模拟维修就练了上千次,载荷专家的太空实验模拟更是跟真的一样。 再说现在的乘组看着是分工不同,实则互为备份,张陆也懂基本的设备维护,武飞紧急情况下也能协助操控飞船,只是各自有专攻而已,比以前单纯的 “老手带新手” 更稳妥。 这种分工常态是航天实力的体现。以前咱们能把人送上去就很骄傲,现在要在太空搞科研、保设备,就得有配套的人才体系。 就像神二十一号要做的太空小鼠实验,能为以后长期驻留太空的健康保障提供数据,这不是简单开飞船能比的。 往后神舟任务只会越来越多,实验越来越深,设备越来越复杂,这种 “开飞船、修飞船、做实验” 的搭配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所以说,看着神二十一号的乘组觉得新鲜很正常,但这可不是乱变的,是中国航天实实在在进步的证明。 从单一驾驶员到专业分工,从搭建空间站到用好空间站,每一步变化都藏着咱们的底气,能看到这样的常态,咱们该骄傲才对,这说明中国的太空探索真的走进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