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不下脸求中国,在南海摔飞机后,“尼米兹”号航母掉头回国 南海,10月26日下午,连环的轰鸣声划破海面,先是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坠入海中,随后不到半小时,又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失控坠毁。 两起A级事故接踵而至,“尼米兹”号的谢幕之旅,成了美国海军最难堪的一幕。 这艘服役整整半个世纪的老航母,在南海上演了“摔机双响炮”,不仅打乱了原定的部署节奏,更彻底暴露了美军全球高压行动下的系统性疲态。 连续事故之后,“尼米兹”号不得不终止任务,匆匆掉头返航,结束了这场原本旨在展示武力的航行自由行动,连象征意义都没维持住。 特朗普人在飞往日本的专机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照例嘴硬。 他第一时间甩锅“劣质燃油”,试图淡化事故对美军整体形象的冲击,甚至用“排除人为破坏”来为现场负责官兵开脱。 但这次,连美国媒体都不太买账,两架主力机种在短时间内先后出事,靠一句“油不好”就能解释清楚? “尼米兹”号是美国海军的骄傲,但也是美军维护全球霸权的牺牲品。 它早在2021年就因核动力装置故障接受过长时间修复,2022年又发生饮用水系统污染事件。 舰体老化、系统疲劳、备件短缺,这些问题早已不是秘密。 这次重返印太,原本是特朗普政府为配合其亚太访问造势的关键一环,却没想到成了“最后一战”。 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出乎很多人意料,依然保持冷静克制。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如果美方提出请求,中方愿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必要协助。 同时,他也不忘强调,美方频繁在南海炫耀武力,本就是地区动荡的根源。 这一回应既展示了中国的自信,也暗含警告意味:不是我们希望你出事,但你总来这里晃荡,出事也别怪谁。 美国国内舆论的风向也在微妙变化。有人开始质疑,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维持高强度部署,是否已经压垮了自身的后勤与训练系统。 2025财年,美军A级事故数量已经飙升至12起,较过去两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从前线士兵到高级将领,没人能否认这样一个现实:美军已经不堪重负。 有意思的是,事故发生后,社交媒体上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 有说是遭遇电子战攻击的,也有怀疑网络入侵的,甚至有英国智库人士暗示中国可能通过某种“非接触式压制手段”对“尼米兹”号实施扰乱。 但这些猜测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反而更显得美国军方在解释失败时的无力与慌张。 真正的原因,其实摆在明面上:设备老化、训练不足、后勤跟不上。 “尼米兹”号搭载的舰载机长期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而舰员的飞行时间却远低于标准。 2022年美军飞行员的年均训练飞行时间仅130小时,比标准训练量少了将近四成。这样的状态下,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尼米兹”号此行已经维持部署超过7个月。前期它在中东应对胡塞武装的袭扰,后期又被迅速调往南海执行威慑任务。 高强度部署下,舰体各系统负荷加剧,人员心理与生理状态频临极限。 这艘服役于1975年的老航母,本就处于退役倒计时阶段,如今却被迫承担本不该属于它的任务。 美国海军原本寄希望于“肯尼迪”号接替“尼米兹”,但这艘“福特”级新航母的交付时间一再推迟,最早也要等到2027年。 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航母部署可能出现真空,这对于正试图维持全球威慑力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 “尼米兹”号这次掉头返航,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更重要的是,它狠狠击中了美国海军的自尊心。 特朗普一边在口头上对中俄发出威胁,一边却在现实中默默撤退。当南海上空响起坠机的爆炸声时,世界听到的不是美国的力量,而是它的疲态。 最让人无语的是,美军内部竟还有人试图将这次事故合理化。 一份美国海军的内部备忘录中提到,“尼米兹”号的返航是“例行调整”,并非“战略撤退”。 但明眼人都知道,所谓“调整”,不过是为了体面一点收场。现实是,这艘航母摔了两架飞机,舰载系统恐慌升级,根本无法继续部署。 “尼米兹”号离开南海的背影,背后是一整套摇摇欲坠的美军全球战略。 一边是特朗普试图重塑美军形象的强硬言辞,一边是航母连摔两机、仓皇返航的狼狈现实。 这场事故,不只是一次军事失败,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海军当前的真实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