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BBC主持人问高志凯:中国是英国竞争对手吗?高志凯直接来了句:你先看看你家冰箱里

BBC主持人问高志凯:中国是英国竞争对手吗?高志凯直接来了句:你先看看你家冰箱里有没有中国产的冰箱!这下可好,英国主持人直接愣在那儿,跟傻了一样! 其实也难怪他发愣,这位主持人大概习惯了用 “竞争”“威胁” 这类宏大叙事框定中英关系,却从没细想过,所谓的 “关系” 早渗透到英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藏在厨房的冰箱、客厅的电视,甚至卧室的小家电里。 高志凯这一问,看似随口,实则戳中了最实在的要害。去英国的家电卖场转一圈就知道,市面上近半数的经济型冰箱都贴着 “中国制造” 的标签,像海尔、美的这些品牌早不是陌生面孔。更别说那些设计精巧的小家电,从微波炉到咖啡机,拆开包装看产地,十有八九印着 “Made in China”。 表面上只说了冰箱家电的问题,实则凸显的是两国经贸实打实的捆绑,商务部去年公布的数字显示,2024 年一年里,中英之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就冲破了 1300 亿美元大关,折算下来每天都有 3.6 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在两国间流动。 这可不是抽象的数字,是装在集装箱里的冰箱彩电,是走在物流线上的电子元件,更是两国普通人衣食住行里的具体存在。 主持人缓过神后,试图把话题拉回 “竞争” 的框架里,念叨起 “制造业回流”“技术竞争” 之类的话术。高志凯没给他机会,顺着刚才的话头往下说:“不光是冰箱,你办公室的打印机、孩子的玩具,说不定都带着中国印记。要是只谈竞争,怎么解释英国人每天都在为‘中国造’买单?” 高志凯的话里藏着很深的逻辑,中英之间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竞争关系,而是早已你中有我的共生状态。英国累计在华设立的企业超过 1.3 万家,从汽车制造到医药研发,不少领域都有英国资本的身影;中国对英直接投资存量也超过 320 亿美元,新能源、金融这些领域的合作一直在深化。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去年在英国的销量涨了近七成,街头越来越多的充电桩都是中企参与建设的。可反过来,英国的高端汽车技术也在帮中国车企提升品质,这种技术上的互通有无,哪是一句 “竞争” 能概括的? 服务贸易更是扯不开的联系,每年有上万名中国学生去英国留学,为英国的教育产业注入活力;英国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布局中国市场,伦敦还是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看不见的流动,比 “竞争” 的口号实在多了。 那位主持人大概没做过这方面的功课,被问得有些语塞,只能反复强调 “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高志凯这时笑了笑,举了个更具体的例子:“英国超市里卖的速冻食品,很多包装机是中国产的;就连你们常喝的红茶,不少分拣设备都来自中国。要是真把关系搞僵了,这些日常便利谁来保障?” 他这话没夸张,英国零售业早就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去年英国零售联合会做过调查,要是脱离中国制造业,英国市面上的小家电价格得涨三成以上,不少商品还得面临缺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英国政坛有人喊 “脱钩”,最先反对的都是本国的零售商和制造商。 其实 BBC 这类西方媒体,平时总爱渲染 “中国竞争威胁论”,却很少提这些民生层面的深度融合。他们习惯了用意识形态的滤镜看问题,却忘了普通人的生活从来不管什么 “叙事”,只认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高志凯的反问,恰好戳破了这种刻意营造的割裂感。 演播室里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主持人也收起了最初的尖锐,开始询问中英经贸合作的具体案例。高志凯顺势提到,截至 2025 年 7 月,英国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超过 350 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而中国对英的投资,也帮英国升级了不少老旧的基础设施。 节目播出后,不少英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起来。有人说回家真去看了冰箱,果然是中国产的。有人晒出家里的家电清单,从洗衣机到路由器,居然大半都是 “中国制造”。还有英国企业家留言,说自己的工厂用着中国的自动化设备,成本降了不少,“竞争归竞争,合作才能共赢”。 这大概就是高志凯那句反问的力量,它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罗列枯燥的数据,只用一个家家户户都有的冰箱,就把中英关系的本质说透了,所谓 “竞争” 或许存在,但更深刻的是那种剪不断的共生联系。 那位主持人后来在后续节目里提到这事,坦言当时确实被问懵了,因为他从没把 “中国” 和 “自家冰箱” 联系到一起。这恰恰反映出很多西方舆论的盲区,他们总在庙堂之高讨论 “战略竞争”,却忽略了江湖之远的民生羁绊。 这件事情让人们看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高志凯暗示的那样,当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已经融入另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当每天数十亿的贸易往来支撑着双方的经济运转,这种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 “竞争” 二字。 BBC 演播室里那短暂的沉默,或许正是一种认知的破冰,原来所谓的 “对手”,早就藏在自家的冰箱里,藏在那些习以为常的便利里,藏在彼此依存的现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