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的担子,确实比成飞更重。从当年吃透苏-27技术、国产化出歼-11开始,沈飞就走上了“边生产、边改进、边交付”的高强度节奏。歼-11A、歼-11B、歼-11D,一款接一款;空军要歼-16,海军要歼-15,一个都不能少。后来歼-16系列还发展出歼-16D电子战飞机,歼-15也升级为歼-15B、歼-15T和歼-15D,几乎每种机型都在快速迭代,部队等着换装,战斗力要马上形成。 更难的是,这些都不是小改小修,而是从航电、雷达到武器系统的全面升级。沈飞在保障这么多型号同时生产的情况下,还要自掏腰包搞出FC-31验证机,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歼-35舰载隐身战机。歼-35A更是未来航母的主力,时间紧、任务重。 可以说,沈飞是一边扛着现役主力战机的生产重压,一边还要冲在新技术前沿。成飞专注歼-20,路线清晰;而沈飞像是“多线作战”,既要保量、又要保质、还要创新,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正是这种“拼命三郎”式的付出,才让中国海空军的翅膀越来越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