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衡山机械厂,军工代号486厂,始建于1966年3月,原为上海沪东造船厂螺旋桨车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迁至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同年7月20日,在原东风公社(现万州区熊家镇)新胜第1-8生产队(今古城村)及东风第6生产队(今响应村)的部分土地上破土动工。1969年,一座占地178亩的现代化军工企业在此诞生,正式投入生产。
衡山厂专注于船用螺旋桨、有色金属铸件等船舶配套设备的制造,为我国海军舰艇、战车、两栖坦克、装甲车及自行火炮等装备提供关键部件。虽然厂内产品鲜少公开,但其生产的装备默默支撑着国防事业,堪称“看不见的国之重器”。
1985年,因国际形势缓和及市场经济冲击,加上建厂初期的先天不足,衡山厂被列为全国首批121家三线调整企业之一(早于万州其他兄弟厂)。调整工作持续至1988年基本完成。2009年,总公司决定在万州区投资新建船舶工业园,经过数年建设,2015年工厂主体迁至占地19万平方米的新园区,仅部分产品仍留在老厂生产。
90年代下岗潮期间,衡山厂利用闲置厂房,于1999年4月与江苏常州商人合资成立“华衡公司”。工厂持股27%,以厂房作价入股。但因经营不善,该公司于2000年5月停产,最终于2003年4月注销。
2017年,衡山厂与江陵厂(454厂)合并,重组为重庆衡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仍沿用486厂代号),“衡山机械厂”的历史由此正式落幕。
国营衡山机械厂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企业,到市场经济下的艰难调整,再到新时代的合并重生,见证了中国军工产业的变迁。其产品虽隐秘,却为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铭记。


















评论列表